第四,波蘭割讓立陶宛自在邦境內的港口都會克萊佩達(原屬德國東普魯士)給德國,以便讓東普魯士和波羅的邦連成一片。
“魁首想得挺美。還想把《凡爾賽條約》和《聖日耳曼條約》廢了,再把殖民地拿返來……”
赫斯曼輕視地一笑,“能打仗出甚麼成果?斯大林能放棄對右岸烏克蘭的要求?波蘭人能割讓右岸烏克蘭?”他搖點頭說,“到了現在這個時候,戰役不成製止。不過英國和法國已經落空了1914年時的勇氣。他們隻會想著用起碼的鮮血去博得戰役,而轟炸巴庫看起來是個不消支出多少傷亡的好體例!”
是以,墨索裡尼就在英法和德國之間玩起了均衡。在華沙、波蘭、巴黎和倫敦之間穿越來回,當起了戰役使者。並且還提出了一個看似公允的戰役計劃:
在這個時候,賢明的意大利魁首非常清楚本身冇有本錢兵戈,是以不管希特勒開出多麼誘人的前提,他都不肯意插手“社會主義軸心”,而是采納了親英法的政策。
在這類環境下,斯大林也就想當然以為英法必然會樂於和蘇聯保持“究竟不戰”的,說不定還會在蘇聯勝利光複失地後和蘇聯媾和的。
“路德維希,你真的以為英法有能夠會轟炸巴庫?”施萊徹爾思考著說,“他們要真炸了巴庫,英法和蘇聯可就真的撕破臉了!”
固然在條約中,蘇聯表示將會在英法向德國宣戰後一個禮拜內把支撐德國“最後通牒”遞交給英法,24小時內收不到同意的答覆就開戰。
當然,這也不料味著魁首要去和德國打。德國人不好對因而必定的,並且打敗德國能獲得甚麼?兼併奧天時?魁首想要的是羅馬帝國,又不是崇高羅馬帝國……
赫斯曼搖點頭,笑道:“他也不想想。現在德國有多強大,如果正式廢約。再拿回殖民地,我們的馬克就要變成金馬克了!”
施萊徹爾賣力摹擬“蘇德”,赫斯曼則摹擬“英法波”。
“一定會冇有勝算,實在我們和蘇聯也是有死穴的!”赫斯曼說話的時候。手裡拿著根很長的推杆,將一快快貼著飛機貼紙的木筏推到了一幅超大輿圖的一角。
“伊朗、土耳其、伊拉克……你往那邊擺設了多少飛機?”施萊徹爾走到了赫斯曼身邊,發明赫斯曼正把飛機擺放著中東。
彷彿是個很不錯的計劃!
……
“我們?”施萊徹爾點頭道,“我們已經有1800萬噸石油儲備了,到6月尾前估計還能再增加200萬噸。並且我們的分解燃料日產量也超了1.2萬噸……如許我們每年隻需求耗損400萬噸到500萬噸石油,就充足對付戰役了。並且我們還能從羅馬尼亞買到很多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