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竹娟與她的兒子黃晨,撲滅了那盞銅燈,就跟著鄭老邁衛老邁回到船上。兩位船老大將此事說給船上的伴計聽,大師都感到驚奇萬分,且又高傲非常。特彆那衛老邁船上的伴計,經曆過江豬扶船的事情,更是鎮靜莫名,彷彿竹娟母子乘坐了他們的木船,他們都沾了點朱紫的貴氣,默想此生恐怕要跟著朱紫發點財甚麼的。
不過,有一事鄭老邁不曉得。他的船分開小龍鎮時,那龍王廟真的出了件令人不成思議的事情。就在江麵金色閃電以後,有人發明,廟子神龕供的那條蟠龍不見了,僅剩下一根光禿禿的石柱,石柱上龍身盤繞的陳跡還清楚可辨。幸虧,那青年公子的泥像還在。因而猜想,這蟠龍真身已經上天,但仍然留下他的化身在此,一如既往保佑這方老百姓風調雨順,五穀歉收。
當然,大師對竹娟母子還是格外照顧。比如,竹娟母子說的很多忌諱話,大師都當充耳不聞。舊時,長江上飛行的木船,說話是有很多講究的。諸如用飯不能說用飯,隻能說吃食,因那“飯”與“翻”諧音;另有晨、程、成等之類的話也不能說,“晨”跟“沉”同調,那也是犯諱的。想想看,船在水上走,“翻”呀“沉”的話,誰聽了都內心發怵。
恰在此時,又來了幾位給龍王爺燒香的村民,約莫在四周住,曉得這燈芯向來都是點不燃的。現在一進廟門,見一名幼兒竟把這燈芯撲滅,俱都個個稱奇,驚奇咋舌。皆說,這個小兒不得了,必定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不然如何會撲滅彆人點不燃的燈芯。
竹娟一向住在鄉間鄉村,不曉長江上的很多忌諱,也冇有誰去提示他們,他們母子說話天然就常犯諱諱。從故鄉出來時,船上人多冇有人重視,在三峽時,又多數與七婆說話――可現在,竹娟母子極受大師存眷,恰好她兒子又叫“晨晨”。但任那竹娟如何叫“晨晨”,鄭老邁以及眾船工隻當冇聞聲,他們內心想的是“歸正他們是朱紫,朱紫百無忌諱”嘛。
竹娟對兒子說:“晨晨,聽衛伯伯的話,去把那油燈撲滅。”
因而,蟠龍就來到這江邊修行,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功德。老百姓感念蟠龍四時行雲布雨的善舉,就籌資為他建了這座龍王廟,同時也按傳說在他神龕前的香案,置放了一隻長明燈。說來也是蹊蹺,那長明燈添滿了油,卻始起點不燃。冇想到本日,竟真的被一名幼兒撲滅了――莫非這幼兒真是菩薩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