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經》有言:“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道家以為,百姓難以統治,乃是因為多智,以是提出愚民之說。但此處“愚民”乃是令人儉樸,有返璞歸真之意,並非捉弄、令人笨拙。
“止於根基德行之教養?”百家之人迷惑道。
百姓心中迷惑,卻不知為何迷惑,經肖逸一點,頓時恍然大悟,傳來一片讚歎之聲。
百家終究聽得明白,肖逸之言,並非是讓百家融會,而隻是汲取百家的根基德教,綜合作為育民之用。對百姓而言,隻知根基品德,而不知儒、墨、道等諸家之名,對百家之名譽並無影響。
世人不知真意,常以此來抨擊道家。
這時,終究有人忍不住,問道:“以你之見,當如何教養纔是?”語氣恭敬,很有請教之意。
肖逸回身麵向百姓,朗聲道:“何為愚民?如前所言,有所圖之教,令人冇法判定善惡對錯,令人愚忠順從,方謂愚民。肖逸所言之教,乃是無所圖。百姓得教以後,可脫出思惟之樊籠,自行辯白何為善、何為惡、何為德、何為怨,重新迴歸儉樸之賦性,做天然之人,如此教養之方,怎可稱為愚民?”
肖逸頓了頓,又規複平和之態,持續道:“有所圖之教,其教必定有所公允,尊己卑人,以偏概全。如前所言,人生於世俗之間,諸事繁多,非一家之教所能化解。因而,當人們麵對教外題目時,便會蒼茫而不知所措。趨利避害又是人之本性,到了此時,人之惡念將會無所束縛。”
正如肖逸之前所言,諸家之教皆是有所圖之教,旨在統禦百姓,其教天然有愚民之意。
那風智囊驚道:“他小小年紀,安曉得如此心機之術?”
百家一聽,還可接管,情感稍緩,刹時溫馨很多。
各家之主望著百姓環境,心中又驚又歎又惱,無不預感到:今後以後,百家局勢必將有所竄改。(未完待續。)
諸子百家雖臨時安穩下來,但有貳言者仍不乏少數。
風智囊仍不解道:“此話怎講?”
論道以來,肖逸揭示的不凡聰明已令眾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