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佛道之爭[第1頁/共4頁]

張誌敬長歎一聲道:“於公於私,卻不得不去。自先唐尊老子為祖,奉玄門為國教至今,道之大,非全真一派,更有正一道,太一道,真大道,淨明道所傳不一,江北唯全真道最盛。若不該辯,恐天下人恥之,此為私;佛教一方若少林寺出頭,倒也無流派之見,忽必烈處心積慮,從吐蕃請來那摩國師,八思巴上師等藏傳佛教。若不該辯,江北百姓這百餘年之信心,恐被擺盪。漢地淪為蠻夷之廁不成怕,漢人淪為蠻夷之奴也不成怕,若漢人無有漢人之信心,才最可駭。”

張君寶說道:“謝不敢當,我倒是應當謝過大師昨晚的饅頭。”說著還了一禮。大胖和尚哈哈一笑,又去自顧吃食。

黃庭堅所說的“似僧有發”卻與這和尚“似道無髻”一樣事理。宋人重禮法,言及宿世“似僧有發”尚不避諱女子之身,那麼這瘦高和尚應也能放下其僧身道心。“羽士”與“和尚”隻不過是表象罷了,“真妄在心”是也。

張誌敬道:“須知殺人輕易,收心最難。適值其同一蒙古諸部,便欲放眼天下,有滅宋之意。可佛道兩教倒是他滅宋途中極大的絆腳石,故生此毒計,操縱佛道之爭,挑起更大爭端,讓佛道兩派自相殘殺。他卻坐收漁翁之利。”

張誌敬道:“佛道之爭,向來已久,但僅僅是‘佛理’與‘道義’之爭,千百年來,並無甚大牴觸。忽必烈深得‘統治’之法,挑起爭端,並從吐蕃請來八思巴上師壓陣,以打壓中土教派。

那瘦高和尚張誌敬也不活力,說道:“張兄弟也心直口快,我說來倒也無妨。全真一教與其他教派分歧,不以字輩排序。自全真七子分撥以來,各自門下端方不儘不異。有的乃是大弟子傳授技藝,卻以師徒相稱。有的則是師徒傳藝,則不以師徒相稱,共拜大道為師,以兄弟相稱。道家講究‘知名,六合之始;馳名,萬物之母’馳名與知名皆是道。隻可惜,全真教至現在已經四分五裂。”

張君寶又想:如果蒙古想要滅佛又或滅道,一聲令下,千萬鐵騎踏過,又有何難?但其授意讓中土教派自相殘殺,卻又高超了很多。便道:“蒙古有此野狼之心,雄圖之意,無怪乎開疆擴土,所向披靡。”

張誌敬長歎一口氣說道:“全真教四分五裂,丹陽子馬鈺師祖門下弟子遠走寧海。長真子譚處端門下弟子隨之。長生子劉處玄門下弟子赴嶗山太清宮弘道。我等乃是丘處機師祖門下。玉陽子王處一門下弟子去了崳山。廣寧子郝大通門下弟子去了華山。平靜散人孫不二歸隱洛陽近郊的鳳仙洞。自此,全真教不複存在。這諸多變故,皆因我這不僧不道之人所累而至啊。”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