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砸在地上,就像砸在趙偃內心,他苦澀道:“寡人奏瑟便是、奏瑟便是。”
“某次,恩師言與大王:‘天下不歸於一,戰亂如何止?’大王對曰:‘天下如歸於一,先人會忘戰必危,且西北之地不通大海,不要也罷’。”浮邱伯說罷感喟,“大王並無一天下之心,隻要心向大海之意。我觀那天下之圖,依圖所示,確可由東海南下,行至極西之地。海路素比陸路便利,既然能循海路,何需求循陸路?”
“見過索伯,見過邱伯,見過玄伯……”孔府在郢都東麵,這裡是朱紫寓所,大兒子孔鮒見孟昭、浮邱伯、吳宣等人與父親一起回府,當即向世人揖禮。不一會,聽聞孟昭等人至府,府內一些修史的儒者,孟寓、孟舒父子也出來相迎。
“可惜大王雖賢,卻不崇儒,反自認蠻夷,何如?”孟昭再歎。
何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便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新政自公佈之日起,孟昭就看到了朝國人之政的利弊。利者,朝國人可使民意中轉郢都;弊者,則是王命和朝國人有一種天然的牴觸,如果發自郢都的王命與外朝朝議成果分歧,那如何辦?
師校,是相對於軍校的存在。軍校培養的是軍中將率,師校培養的就是今後鄉學裡的先生。第一次傳聞郢都將辦師校,孟昭就打上了師校的主張,當然,不是為他打,他固然氏孟,卻非孟子嫡派,而是旁支。
“天下十數年內當有大變,今大王厲兵秣馬,看重甲士,情有可原。”畢竟是做過魏相的人,哪怕隻要九個月,孔謙的見地也非孟昭、孟寓等人可比。
“楚人本就是蠻夷。”童言無忌,剛立冠不久的孟子五代孫孟舒答了一句,他父親孟寓也看了過來,和孔鮒一樣,他也從速縮頭不言。
“子慎兄乃聖賢以後,做郢都師校之祭酒,如何?”孟昭奸刁的笑。
“自當如此、自當如此。”吳宣非常鎮靜:“我等唯有如此,先賢大業方可成。”
當然,這麼大的縫隙燕朝重臣們必定已經發明,可在他們冇有補上這個縫隙之前,孟昭籌算操縱這個縫隙推行儒學。
“大王賢而不仁,我不得不諫。”孟昭揖向擺佈,告之啟事。
“西北多山,楚人確不喜山地而喜高山。”孔謙插言道:“若楚國亦喜山地,當今天下霸者必不是秦國而是楚國。”
“子索這是要以儒變楚?”目瞪口呆之餘,孟寓歎了一句,他與孟昭年事相仿,可如何也冇有他如許的恢弘誌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