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欲拔上蔡?”趙完明白了李信的意義。
從方城南下攻拔鄢城,同時從巴蜀沿夷水攻入扞關,一南一北包夾舊郢,這是五十多年前鄢郢之戰秦軍的佈局。李信入了方城,需求的是白林率軍攻占巴蜀。
向東是誰也猜不到方向,李信越說越歡暢。下午他就壓服了護軍趙梓,派人沿析水至盧氏縣向關中報訊後,次日一早,雄師連同搶割粟禾的韓人力卒,幾十萬人遮天蔽野,一同東進。
“不成,此舉過緩。”李通道。“且荊人此時無兵,我軍拔上蔡,趙勇拔武關,皆可也。”
“荊王隻要郢師三萬,加上其他師旅不過六萬,我軍二十萬,乃三倍於敵。”鏖戰多次,楚軍的體例秦軍垂垂垂垂熟諳了,總兵力多少內心也有個大抵。“且上蔡在汝水之側,與沔水無涉,楚軍又全在沔水沿線,若要擊我,當追我至上蔡。”
“國尉已下軍命,要大將軍……”號令說改就改,趙王有些吃驚。
先是拔下了襄城外城,撲滅城內城外的粟米和車輛,又將輸運牛馬全數殺死,力卒全數遣散,而後再攻至葉邑。不等駐守卷城、繒關的秦軍反應,接著連夜攻入方城,從秦軍身後將襄城至宛城這一段路途絞了個稀巴爛。麵對楚軍馬隊,整條線上的秦軍隻能縮在城邑裡瑟瑟顫栗。
“若荊王率軍擊我……”三千裡防地到處是縫隙,李信不懼楚軍,趙完仍然有些擔憂。
“魯關我已遣五千人守之……”北出方城有兩條路:一是宛城行向東北的方城口,這條是通衢;再一條就是宛城順白水直接北上,那邊是魯關。傳聞西漢末年劉秀在此迷路,得烏鴉帶路方纔得過,今後此路又被稱為三鴉路。魯關道極其險要,本身又派了士卒駐守,李信很難設想楚軍如何能從那邊出方城。
既然秦軍進犯任何一處都能夠得益,楚軍占有南郡、南陽等地卻不能為己所用,那為何不持續讓楚人占有這些無用之地,秦軍攻拔那些有效之地呢?
“荊人於大澤大敗,方城無兵也。”李信也笑了起來,十年來,這是他最輕鬆的一次伐楚。“我欲直下鄢城,然國尉言機會未到,白林此時未得巴蜀。”
“然我軍無糧,若攻東地……”李信說的很有事理,但他彷彿健忘了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