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儉長吸一口氣,淡淡道:“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心如明鏡,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此乃儒家心學至理――世人皆有動機,皆有野心,為不使執念綁架身心,便要將一顆心當作明鏡普通,清腐敗明,任何事物都能夠照見,等它們去了也不留下任何陳跡。
妙秀以佛家禪學應和,說得也是一樣事理。
這時,小崗以後,傳來一陣婉轉的笛聲。
陸雲明趕緊深拱一禮。
有花不開,素麵朝天;是曰樸素。
封清岩嗬嗬一笑,轉頭看向孫克儉,道:“這裡有位儒學大師,你有如許的題目,何不謙虛就教?”
孫坤在竹亭內坐了下來,接著又倒在椅子上,嗬嗬笑道:“這裡舒暢,嚴靜流竟然找了這麼個好處所,難怪不肯踏足江湖。”
看著“埋頭隨念”四個大字,世人皆暴露了悟敬佩之色。
叮鈴鈴,牛蹄踏踏,鈴鐺清脆,世人昂首望去,小崗處峯迴路轉,現出一個騎牛小童,廣大的水牛背上,樣貌六歲擺佈的小童怡然得意,吹奏著簡樸歡暢的笛音。
小童慎重點頭,在牛背上深深一禮,恭敬道:“長輩秦牧青,奉靜流師父之命,特來驅逐。幾位前輩,請隨長輩走吧。”
封清岩嗬嗬一笑,又道:“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雲萱。”賀清竹輕聲嗬叱,“不得無禮。”
世人一起沿著一條狹小的山道,往小村的方向走去。
竹林外,古道旁,直立一座竹子方亭。
聲音明朗乾脆,思惟清楚,那小牧童竟然有著超乎春秋的懂事和成熟。
如此令人悠然忘返的郊野美景,令人慵懶下來,實在提不起廝殺興趣,很難讓人信賴如許的環境裡會有著大煞風景的詭計狡計。
“儒林。”封清岩看著橫眉,淡淡道:“以竹林為儒林,足見嚴大師胸懷。”
世人聞聽,儘皆佩服。
一個身披儒袍、頭帶儒冠的老者,幫手捧聖賢之書,為眾學子讀經釋義。
孫克儉感喟一聲,道:“我所熟諳的嚴靜流,絕非如此低能之輩,但實際倒是令人絕望,但願此次見麵,能體味一下根究吧。”
大水牛徐行到了小亭中間,牧童也放下了竹笛,看著一乾陌生人笑道:“叨教諸位高朋,是來見我家靜流師父的嗎?”
言罷,三人對視大笑,狀況歡樂。
眾小收回“噢”的一聲,但追隨的目光還是緊盯著孫克儉。
超然獨立,頂天登時;是曰卓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