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對國政已經完整不體貼,乃至連六部堂倌名號都不曉得的太上皇,崇禎終究感覺有需求提示一下兒子了。
崇禎點了點頭,對此頗覺得然。他固然本身貫穿不了這層意義,但聽還是能聽懂的。
“兒子隻要段氏一人,五個兒子都是皇後所出,也都年幼,怎會莫名去變更國本呢?”朱慈烺很有些無法。
“但是,兒子厥後抱著和圭,垂垂地撤銷了這個動機。”朱慈烺感覺本身都有些動容。
“嗯?”朱慈烺有些不測:“兒子怎冇看出來?”
崇禎將信將疑,摸索道:“實在啊,我也曉得老二更肖你。”
“我擔憂的是他的代價觀和脾氣。”朱慈烺道:“和圭是個很仁慈的孩子,心軟,不肯意看到殛斃,傳聞百姓困頓就吃不下飯。”
朱慈烺在翌日問安以後被崇禎留了下來,說是要一起看看昨晚做的畫。
朱和圭是他的宗子,也是他宿世此生第一個兒子。他一向堅信兒孫自有兒孫福,有兒子也是政治需求,但真正每日抱在懷裡。看著他一每天沉重、長大,乃至於學會了頂撞,父子之間的那條牽絆卻越來越厚重。
崇禎感覺耳朵發燙。如果當年他能狠狠心,將流賊堵在車廂峽裡全殺了,那麼崇禎八年國度就能規複承平,底子不會有厥後的闖逆獻賊——當時這兩人在車廂峽裡隻能算是小頭子。
崇禎猶然記得國變的慘烈,皇族被戮,祖墳被挖,就連太廟都丟了……
父子二人進了書房。崇禎卻冇有任何拿出畫作的意義,任由天子兒子站著,本身往太師椅上坐了,道:“你感覺神廟老爺如何?”
——這可一定,你就冇如何變過。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如許的自我悖離吧。
難怪本身彷彿更喜好和圻呢,或許就是因為他敢直麵本身內心中的**,卻冇有任何恥辱感。
以是朱和垣毫偶然機地將前幾日父皇與二哥的對話轉述給了崇禎——這不能不申明朱慈烺的遺傳基因實在刁悍,兒子各個都很聰明,特彆影象力超強。
“如果今後和圭登極,以他的心軟馴良良,難保不會將這政權再次拱手送出去。”朱慈烺歎道:“真正咀嚼過了權力的甜美,兒子不免會有私心,想讓這龐大的權力持續給子孫後代。”
“冇有人情願交出權力。”朱慈烺道:“但即便交出權力,也總有拿返來的時候,總比死抱著權力不放被人顛覆的好。”
現在朱慈烺卻不敢給朱和圭看他苦心記錄的日記,不敢讓朱和圭曉得他的父親實在是個未達目標不擇手腕,心中冇有涓滴仁義誠信觀點的小人。最為痛苦的,就是朱慈烺明顯是如許的小人,卻還是要教誨孩子:誠篤,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