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想到衝動處,蹙眉捧心,咬著絹子來往不斷踱步。幾個大丫頭們勸了幾次晚膳,也聽不出來。當時母親仍活著,聞聲丫頭們回報黛玉如此焦炙不安,就抱了她走去處父親討情。隻說玉兒還小,再晚個一年半載得開蒙也可。嚇得黛玉連說不消,心說這時退回夫子,不是將這奸雄白白獲咎了麼。因而稱道隻是因要見新夫子了,不知其脾氣如何,有些嚴峻。父親見她如此故意,也感欣喜,將她抱於膝頭,略略說了說賈雨村的事蹟。本來父親眼裡的賈雨村,形象甚為傑出:前科的進士,學問是極好的;與之扳談,也是言之有物,有理有節;雖是位被革了職的知府(此處賈雨村的內容,均從脂批石頭記),但細究啟事,倒是恃才侮上,獲咎了官長。想來讀書人,飽有才學者,鮮有不持才傲物的,此乃小過,瑕不掩玉也。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黛玉定要給這紅樓裡的奸雄,留一個不能忘的印象。她但願,如果最後她不得不麵對父母雙亡的運氣,在扶靈返鄉,遇見賈夫子,不,賈大人之際,他與她的師生之誼、父親的保舉之情,不會也如甄士隱贈金,小沙彌護官普通,成為又一個農夫遇蛇的笑話。
YY紅樓:
(1)賈夫子現形記
前事敘畢,再回目前。
未過量久,母親就得急病。黛玉原知與賈夫子的師徒緣份,隻得一年不足。固然又開端憂心母親的病症,但想到終是在這之前搞定了賈夫子,也算是放下了大石。隻要在父親保舉賈夫子之時,再向父親提示一二,賈夫子這樁公案,就能臨時做個告結束。
固然她曉得,賈夫子出了林家的門,靠上賈府一複職,就因葫蘆案端住了王家的腳,王家――阿誰本來的黛玉,這一輩子,統統首要敵手的出處。他而後的官運,多是靠得王家保舉,他斷不會為了她,而就義了本身的出息。但如能讓他,在碰到她的事情時,袖手旁觀而不落井下石,就是她的萬幸了;若還能暗施援手,那就更是她的福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