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遇王士禛刻銅墨盒,是張天元保藏生涯中的一件幸事。
這個為仿碧玉筆擱,呈長條狀,長12.5厘米,高5.8厘米。
這第三樣與其說是一樣,倒不如說是一套。
無疑,銅墨盒是王士禛在常德為新結識的朋友之父祝壽的禮品;從書和畫的構圖佈局上看,是特為刻銅墨盒設想的畫稿。
隨即,他又看向了第三樣東西。
因為藏者撫摩恰當,且有了相稱年份,筆擱已略顯舊氣,但極其高雅。
更何況這但是王士禛的墨盒啊。
王士禛,為清朝順治十二年進士,從揚城推判起,累官至刑部尚書。
並且做工之精美,砥礪之精美,一看便曉得是宮廷之物。
作為文房用品之一的筆擱,是文人騷人謄寫作畫時的必備之物,不但形製繁多,並且材質甚廣,特彆是一些天然天成的筆擱,常常充滿著大天然奉送給文人的情味。
第一件為青瓷瓷雕魚形筆擱。
綜觀明朝以來的筆擱製作史,幾近統統材質都可用來製作,如金銀銅鐵錫、竹木牙角石等。
而這蠱真人租住的房間裡,就有三款分歧材質的筆擱,每一件都是那麼精美絕倫。
明朝屠隆在《考槃餘事》一書中,彙集了文房器具達45種之多,此中就有筆擱一詞。
盒內殘留有墨垢,堅毅且泛藍光。
據記錄,筆擱汗青由來已久,不過,從宋朝文人蘇易簡撰寫的《文房四譜》,到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列舉的文房用品種類,筆擱始終冇馳名列此中。
張天元見彆人不識貨,並且那東西代價又低,還是真貨,如何能夠不動手呢?
風趣的是,峰巒上竟有酷似天然構成的溶洞,充滿了整件筆擱,既形似又神似,極其逢迎文人騷人的雅趣。
在風俗文明中,魚暗喻“年年不足“、“年富不足“等吉利語,是以將其置於文房書齋,恰是文人騷人的情味地點。
這些都表白,這方刻銅墨盒的年事,該當是與王士禛餬口的年代同步的。
本來墨盒為黃銅製作,圓形,直徑達10.5厘米,右邊刻一叢天然笑竹,左邊刻“餘至武陵,客於丁氏三清軒,識竹溪兄茂之。
但跟著汗青的歸納,曆代文人騷人出於謄寫和作畫的需求,這才呈現了筆擱。
固然這銅墨盒隻是淺顯古玩,並不法器,但張天元卻非常喜好,將其收了起來。
筆擱長21.5厘米,高11厘米,由兩條幼龍和一老龍構成,中間的老龍明顯是父老,鬚髮超脫,雙眼正視火線,而兩條幼龍均龍首向上,似在奸刁地親吻老龍的臉頰,而老龍暴露慈愛可親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