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建民讚歎道:“每一小我保藏都是洋洋大觀,上百件乃至幾百件佳構,隨便一小我都能建立個博物館!”
在本地他出資100萬美圓幫忙上海博物館建陶瓷館,並捐贈藏品設立了徐展堂陶瓷館;厥後不久得知南京博物館新建藝術館有困難時,又慨然承諾捐80萬美圓,用於青銅館和陶瓷館的扶植,南京博物院不但設有“徐展堂明清瓷器館”,行禮聘徐展堂為名譽院長。
“你看,這裡香港鑒定協會同一頒佈的古玩AB證!”翟建民拿出兩個本子,讓吳天緣看。
翟建民笑道:“我也是儘力到客歲才氣成為敏求精舍的名譽會員,還不是正式!已經算是比較年青的人,我看好老弟你!說不定過幾年就是最年青的正式會員!”
1960年組建,由胡仁牧,陳光甫等人建議,目前舍址位於香港寶雲大廈。他們以《論語.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的典範闡述,給保藏社團定名為“敏求精舍”,又以“研討藝事,品鑒文物”作為敏求的主旨。
“而A證是肯定詳細年代的憑據,遭到全行人的承認,這就是我們香港的行規。”
三小我聊了兩個多小時,吳天緣通過翟建民對香港有了更深的體味,也算完成此行的首要目標之一。
時隔7年,胡仁牧又將餘下的另一件再交蘇富比拍賣,成果拍到260萬美金,再創中國瓷器的高價。在香港,藝術品市場成交的很多天價中國藝術品,很多是為敏求精舍會員拜托經紀人低調購得的。
敏求的會友聚集了一批既是社會棟梁之材,又是保藏佼佼者的著名流士。他們的藏品不但品級高,影響大,在必然程度上能夠說享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