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若寧得了戶帖,從儲物手鐲裡取了一串銅錢,雇船前去錢塘府。
還說我堂姨母是個好命的,兒子如此出息,怕是有想不完的福。
“這不就是上屆的狀元郎,這在江南但是著名的大才子,是錢塘知府,年青有為。”
厥後,江安平一家總想憶起江碧蓮的去處,卻如何也憶不起她要去投奔的是甚麼人,隻模糊記得“碧蓮說她要去投奔你孃家的一個遠親,聽起來你娘和阿誰遠房侄兒的豪情不錯。”究竟是哪個遠親,他們卻忘了姓名、身份和大地名。即便****楊長大,曉得姐姐還活著,卻如何也尋不到人。
江若寧又持續問道:“可我娘說,他母親姓吳,原是奉天府青溪縣人氏,家裡是書香家世。”
八月十八,原是她與李觀結婚的穀旦。
“娘!爹!二哥……你們都活著,翠兒這些天好擔憂,我在樹上困了幾天,就瞧到碧蓮姐姐返來。”
江若寧當日就隨官差離了江家村,官船上有本地的縣令,傳聞她的過後,查了戶籍卷宗,內裡確切有個叫江碧蓮,照了卷宗的內容謄寫了她的那份,在她父母那欄寫上“已亡”在備註裡標準是如何身亡,在她弟弟那欄又寫了“投奔二叔”等字樣。江若寧的這個則單開了戶帖,蓋了縣衙的印章。
江碧蓮的二叔因家貧,在縣城堆棧當賬房時,被店主女兒瞧中,招了他入贅,這也是他唯有三個女兒,卻不敢納妾之故,想著冇兒子,內心到底有些遺憾,一傳聞故鄉遭了水患,就特地回村,兄嫂已故,倒是兩個侄兒侄女被人救上來了,看侄兒好好的,心下難喜,想著自家侄兒總比外頭買來的兒子強,就領了青楊回縣城,卻江碧蓮給丟下,任她自生自滅。
一百日,百今後她將完整地忘懷他。
江若寧麵露難色,“我娘……我娘與李家太太是堂姐妹,我……我親外公原是晉陵長亭縣的知縣,那年我娘還是個孩子,外公因犯了貪墨案下了大牢,外祖母在牢裡冇了,外公便與兩個孃舅發配嶺南。我大姨當時大了,早早出了閣。唯有我娘命苦,碰到人牙子,幾經展轉,厥後嫁了我爹。
江安平道:“碧蓮,你真要投奔遠親?”
她不提江青楊的事,這一提解釋起來話就多了。
官差沉吟道:“李觀……”轉而問身邊人道:“這名字好生熟諳,在那裡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