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釵這塊金鎖,還是故薛老爺去後,薛王氏在來信裡主動與她提及的。不然王夫人如何得知遠在金陵的薛家大女人身上有這麼一塊“定要撿有玉的來配”的貼身物件兒,還連上頭的篆文都一清二楚。

薛王氏昔日還算心疼小叔家的一雙後代,聽了信不免也生出些思念之情,忙詰問信上可有寫明他們兄妹抵京的日子,又與薛寶釵提及他們一家在金陵時的完竣日子,觸景生情,倒藉機將內心含的淚灑了出來,消了些心中的鬱氣。

幸虧兩個媒婆都得了夏恒的叮囑,並冇有以勢壓人,隻說昂首嫁女、低頭娶婦,做母親的捨不得女兒也是人之常情,她們五今後再來拜訪。

薛二老爺與故薛老爺乃是遠親的兄弟,當年薛老爺擔當偌大師業,薛二老爺所得亦很多,可謂大富,又幸喜遊山玩水,便帶了老婆後代遊曆江山去了,薛王氏與弟婦相處極少,兩房反倒非常敦睦。可惜薛家兩位老爺都不長命,薛二老爺比薛老爺去的還早些,薛蝌也就回到金陵城放心奉侍病母、扶養mm。幸而彆人遠較薛蟠有成算,二房的家業喪失雖很多,倒還撐得住。

白搭了半天唇舌卻冇得著一句準話,王夫民氣中的憤怒可想而知。不過她現在已叫世事磨去了很多心氣,又堅信薛寶釵的金鎖定能對寶玉有所裨益,竟不消人勸說就將這口氣嚥了下去。在她內心,薛王氏不過是一時拿大,故作矜持,遲早還是要返來與她談這門婚事,到時候找補返來也就是了。不嫁她的寶玉,薛寶釵也攀不上彆的高枝兒。

一傳聞是皇商夏家,莫說薛王氏幾乎背過氣去,就是薛寶釵也有些色變。此夏非彼夏,並非他們薛家的老親桂花夏家,而是搶了他們薛家皇商差事的夏,也是傳聞中,六宮都寺人夏守忠的阿誰夏。本就是惹不起的人家,又還是薛蟠先脫手傷了人,對方如何肯放過他們,恐怕如果不是瞧在賈家的麵子上,府尹都一定肯說句話。

當年梅翰林為子求娶之時,梅翰林還未曾高中進士,更未曾授官,薛家卻正如日中天,“豐年好大雪”之勢便是金陵府尹也不敢劈麵冒昧,一個舉子之子,薛家嫡房的嫡出女人,配著綽綽不足。想來若不是薛二老爺看重梅翰林的前程學問,都一定肯允婚。

薛王氏雖心疼薛蟠受那十杖,卻也明白當初夏家為著親信故鄉人受傷,但是發狠要薛蟠留下命的,能全須全尾回家還是托賴親戚們庇護,便特特備了厚禮酬謝王家賈家,又帶著故鄉人親去通州接薛蟠返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