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事媳婦也是善看眉眼之輩,見大少奶奶存眷那邊船埠上的景況,天然也多為留意,看了一會,方纔咋舌道,“還當是欽差大臣回京,可大臣回京,哪有帶女眷的?如果搭便北上那也罷了,固然違製,不過也是無傷風雅。可――奴婢留意看了這一回,好似這艘船上,就坐了這麼一個主子呢。也不知哪家的女眷,能有這天大的麵子。彆――彆是宮裡的娘娘出宮了返來吧?”
兩人一邊說著,一邊往馬車走去,走到了一半,大少奶奶又緩下了腳步,如有所思地將眼神投向了遠處的禦用船埠:先泊岸的,反而還不是那艘冒著黑煙的煙囪船,而是一艘不大起眼的小寶船。三十多個下人也不知從那裡冒了出來,一刹時從船埠處次第走來,有人抬了八人的肩輿,有人牽了馬匹,有人手裡拿了帳幕正在緩緩伸開,那船上也有很多下人緩緩簇擁著一名女眷款款走出,雖說離得遠,她又為人群所包抄,但這些官家女眷、下人,哪個冇有一雙利眼,隻是從那些從人的穿著打扮、一舉一動,都看得出來此人身份的不凡。普通來講,會來船埠接人的多數都是雜役,一戶人家若連雜役也如此高雅持重,層次是必定不會低的。要不是看形製不像是外埠藩王進京,恐怕普通人都要猜想這是藩王妃、郡主等人出行了。大少奶奶在管事媳婦的伴隨下上了大車,一邊走,一邊還掀起簾子多看了幾眼天家船埠的氣象。在她身後,另一艘船也靠了岸,這回便隻要幾人上前相迎,論場麵,和大少奶奶都是天差地彆,更彆說是和那邊天家船埠的那位女眷了。
他有些哽嚥了,蕙娘憐憫地點了點頭,亦是感喟道,“我們第一次分開呂宋,走得很急,三叔冇來得及去婆羅洲,第二次回呂宋,事又多。婆羅洲那邊也鬨得短長,音信都已經斷絕了,是以三叔也冇有疇昔。不過,按我在南洋所見,這真的吸上了大煙的話,要再戒斷壓根就是癡人說夢,傾家蕩產也就是十幾年的事。聽三叔所說,尊翁上癮已深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