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娘畢竟是新人進會,對舊事也不體味,良國公和她說得再多,到了場麵上她也有點不知所措,她擺佈張望了一下,見這十五鳳主,大半低眉斂目做充耳不聞狀,連權世仁都不覺得意,便曉得權世敏這說法,應當還是直衝著權世贇來的。
除了老族長以外,權族的首要人物此次也算是到得齊了,鸞台會十八鳳主,除了蕙娘、權世贇和權世仁以外,餘下十五名也是全數到齊——倒是有大半都是當年在衝粹園內和蕙娘相處過一段時候的。至於權世仁,倒是初度得見,但他和權世贇生得有幾分像,連氣質都非常近似,都是文質彬彬、長相儒雅的中年男人,蕙娘見了,也無甚陌生之意——隻是他要比兩個哥哥都更內斂一些,固然權世敏收場就顯得來者不善,但他卻不像是權世贇,把不快給擺到了臉上。眼下正不動聲色地東張西望,彷彿是想把世人的神采,儘收眼底。
這算是擊中了權世敏的軟肋,他一時麵色丟臉,卻冇法辯駁,深思了半晌,又道,“眾位兄弟叔伯說得也有事理,眼下畢竟是走到這一步,武力奪權,已不成行……”
至於清輝部,本來就是陽奉陰違自有人做主,瑞氣部本身冇有甚麼竄改,權世贇這幾句話,看似是往本身身上攬任務,但倒是把事情給廓清清楚了:北邊的局勢,要比南邊龐大很多,竄改也快很多。前幾年新皇即位不久,主少國疑,動亂初平,鸞台會當然能乘亂坐大,但現在國度昇平,鸞台會天然也要跟著把姿勢放低——就是現在的燕雲衛,疇前的錦衣衛,其權勢、權限不也是跟著朝代變遷也漲縮不定?鸞台會一個地下構造,要一向保持擴大法度,那真是談何輕易。
他越說,權世敏的神采越是丟臉,倒是鸞台會幾個鳳主都暴露承認神采——蕙娘留意過了,都是瑞氣部的人。連權世仁都道,“二哥說得對,兵當然不能冇有,但多了也是無用,我們家的人死一個就少一個,多心疼?怎能以我們一族之力,去對抗全天下的兵馬?”
凡是有了集會這個詞,天下的集會非論冠以甚麼名義,對準的又是甚麼目標,實在流程都是大同小異,各部分按挨次發言總結事情,提出題目。當然,若這集會的最後有分派好處的環節,則此會非論多麼粗陋,與會者必然開得很有精力。若反之,則非論有多麼寂靜,任何人開得也都是心不在焉、虛應故事。
權世敏早已是心亂如麻,他隨口道,“侄媳婦說得不錯,這一次,我們是必須集思廣益,好生拿出一個彆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