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軍民活動以外,各方前來拜見的鄉宗們也是絡繹不斷,特彆比及新春過後比來這段時候來,更是達到了一個岑嶺期。而這些鄉宗已經不再限於臨淮周邊,遠至潁川、譙沛,乃至於更遠處的陳留等地,都不乏鄉宗前來拜訪。而為了歡迎這些鄉宗人家,沈哲子本來打算歸都的時候也是一拖再拖,大有從初春拖到初夏的意義。
開闊平坦的道途上,偶或可見長長的甲士步隊,或是歸防入城,或是離城外戍。將士們一個個挺胸凹腹,精力飽滿,軍容整齊嚴厲。沿途不乏碰到郊野勞作出產的鄉民,在見到陣伍車隊行過期,多有村夫停動手中的事情,拍掌高呼喝采:“王師壯武!”
沈哲子並不努力於打造一支對公眾秋毫無犯的仁軍,他更需求將士們建立一種迎難而上的精力。對於公眾的施暴,不是不忍,而是不屑。也不必高喊甚麼任務保護之類,凡有戰,必求勝,這就是沈哲子抱負中一支強軍該有的精力麵孔。
不過在時民氣目中,冊封還是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沈家固然早已經獲得了在朝流派的資格,但是當沈哲子冊封下達以後,那些遠在時勢外的時人們才終究承認這個流派已經成了江東屈指可數的高門。
固然淮南軍已經有了碾壓豫南的氣力,但也並不料味著就必然要尋求一個一起平推。人家已經羅衫半解,笑容迎賓,又何必再不解風情的提槍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