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義之戰,真是害民尤甚!勝也不幸,敗也不幸,生者多辛苦,亡者難擺脫。”

明白了這一點以後,沈哲子也就明白了為甚麼永嘉之亂後,多是胡人在中原大地馳騁,但卻少見漢人英姿。並不是因為武勇太遜,而是因為完善一個有效的策動和構造手腕。

沈哲子這個駙馬的身份固然比劉皇叔要瓷實一些,但東晉朝廷的民氣所向與強漢不成同日而語。朝廷的詔令在那些塢壁主們眼中都不算甚麼,他這個駙馬又算是個甚麼色的鳥?

塗水乃是大江下流極其首要的一個支流,流過淮水與大江之間的廣袤地區。在交通極其不便的當代,水道通不暢達便是地區可否暢旺的底子。

沈哲子聽到這裡,已經略有目瞪口呆,這件事他是曉得的,杜赫過江不久便遭受了一個不小的喪失,當時候他已經回到吳中鄉裡,得信以後便趕緊唆使京口集糧馳援。不過在那信中杜赫隻是言道貪功失算,遭亂民哄搶,細節方麵卻冇多說。

梅雨將近,大江水漲船高,奔騰橫絕南北,所過之處,萬山翠綠。

這兩人所說到的題目,倒也不敷以申明人道卑鄙或高貴。當烽火幾次,朝不保夕時,人和人之間的信賴本就蕩然無存。士族高門、軍頭悍卒天然特彆儲存之道,小民當然也有求生的自在,短視也罷,奸猾也罷,最起碼那樣做能讓他們看到麵前活命的機遇。

自從船隊駛入塗水,沈哲子便一向比較亢奮,常常站在船麵上瞭望兩岸,想要看清楚大江北岸這大好國土!

但是現在所見到的,倒是草木自葳蕤,人跡卻絕無。這麼說倒也有些不精確,岸上還是有人語馬嘶聲,但那是沈哲子今次的隨員標兵,跟從著船隊沿江巡弋鑒戒。

對於北地的情勢,沈哲子也是所知大抵,常常都是從旁人丁入耳來,但細節上卻冇有深切的感受。現在再聽兩人言道此節,不免也是大感頭疼。

沈哲子眼下不能幫忙這些人太多,心內已經有幾分鬱鬱寡歡,待見他們一個個彷彿驚弓之鳥,每見軍觀光過便就惶恐逃竄,表情不免更加卑劣。

冇有目標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做事底子冇有長足打算,隻能展轉各方派係之間被人當槍使,受製於人。比方具有乞活軍背景的後趙李農,先是在後趙為將,替後趙擊敗了褚裒所策動的一次北伐,導致褚裒憂憤而亡。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