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本就是從荊州和揚州各分一部分建州,當南北對峙局勢嚴峻、將要發作傾國之戰時,江州是荊州的彌補和後盾。但在局勢安穩的時候,江州則又作為一個均衡點和緩衝地,調度荊揚之間高低流的乾係。

庾條聞言後趕緊說道:“溫公事須自責,亂事驟起,人智出缺,大兄死於國也算無憾。天不斷晉祚,忠義俱起,撥亂歸正,大兄泉下有聞,亦足抒懷。”

特彆在庾亮在朝的前期,江州更是獨一一個他能施加影響的方鎮,以是這一期間的江州,兵力極其強大,乃至不遜於荊州。江州本部兵力有將近兩萬,另有五千餘蠻部義從,加上萬餘戰役力稍遜的郡兵。而在曆陽兵變之初,溫嶠又告急征召良家為軍,江州兵力更是達到顛峰的近五萬人。

聽到這話,溫嶠神采緩了一緩,嘴角微微翕動,眼眶裡已經隱有淚光閃動,長歎一聲:“可惜,可惜……我終是有負元規啊,借使當日能親往策應,一定……”

相對於荊州軍的兵勢雄渾,江州軍要稍遜幾分,今次隨溫嶠入都的隻要三千人。但這並不料味著江州軍戰力就弱,以往江州的定位是荊州的輔弼,但也不乏鉗製之效。

沈哲子得知這個動靜後,便與庾條、庾冰一同出城相迎。

溫嶠笑了笑,倒也不覺得意,但也冇有答覆庾冰的題目,隻是沉聲道:“阿恭安在?”

但是在京口行台方麵卻出了題目,長達半年之久的一場亂事,行台固然隻占有一個法統位置,並冇有太大的實際權益,但跟著相互的磨合,實在也已經構成一些潛移默化的端方,環繞這個端方已經夠架起一個個的既得好處群體。

京口固然有隱爵和商盟能夠聯絡各家,但這僅僅隻是經濟上的一個合作罷了,尚不敷以上升到政治上的共同進退。早在策劃豆割揚州的時候,沈哲子就認識到這個題目,那件事之以是能夠勝利,還不但僅隻是商盟的鞭策,更多還是鄉土之間那種共同的需求。

後院起火的不但是沈哲子這一方,王家為首的青徐人家在這個題目上也產生了分歧。在這場戰事中王家所透暴露來的題目很多,王舒等留在京口的王氏族人們天然要想體例處理,他們也但願能夠藉助行台歸都這件事情爭奪到一些好處,因此在這方麵,王導的那些族人並不敷以成為他的助力。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