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人士以肥遁隱逸為美,但真正能將這信條恪守畢生的卻實在未幾。就連謝安如許的真名流,在麵對家業無覺得繼,朝廷表裡交困的時勢,都不得不竄改其意趣,東山複興,擔負任事。至於其他托以隱逸之名,或是政治避禍,或是沽名養望者,更是難以曆數。
沈哲子聞言微微一笑,他就是那種冇有清趣的人啊,明天在這隱園要有所斬獲,看來還要細心衡量一下。
沈沛之在沈哲子耳邊低語道:“那講經者乃是廬山高隱翟莊,前日我與哲子言張季康園中集會,便是為高賢拂塵。這位翟農戶學淵源,其父翟湯更有‘廬山玉隱’之稱,乃是我們江東久負盛名的賢隱人家。”
沈沛之又指著竹林內那些圍坐聽經者,笑語道:“張家隱園,不由人出入,偶有經義大師於此講經釋理,因此便引得諸多肄業無門的寒庶人家來投此處。這些人意趣或有分歧,肄業之心卻甚篤,不乏離家數年未歸者,於此結廬而居,生存固然艱钜,卻仍沉淪不去。”
居官無官官之事,辦事無事事之心。居於其任,雖不為惡,已是惡貫充斥。說到底這是一個期間的哀思,實在很難歸咎到哪一小我的頭上去。阮孚不堪任事,環球皆知,竟然還將之安排在丹陽尹如許顯重的位置上來,可見當權者對於世道的不負任務。
沈哲子聽到這裡,便忍不住當真察看那些圍坐聽經者。這些人年紀有大有小,不乏衣衫破壞、麵有菜色者,明顯餬口得貧寒。但卻無一例外,一個個神情非常專注,生恐錯過片言隻字。
聽到這年青人所言,世人齊齊沉默。他們多與這年青人環境近似,慕名遠來旁聽經義,孜孜不倦苦學,不免就疏於親情孝道。受這年青人傳染,竹林內一時候滿盈起一股思鄉之愁。
隱園籬門大開,並無莊丁在此扼守阻人門路。牛車行過籬門後,沈沛之便表示沈哲子落車,笑語道:“園中倒也並無太多端方,隻是來往者多慣於安步當車,我們若驅車而行,未免顯得倨傲。”
待行過一片竹林,沈哲子看到很多人圍坐在那邊,中間則有一名披氅衣者席地而坐,手捧一卷經籍似在講授經義。沈哲子立足聆聽半晌,才聽到那人是在講授《禮記》。
張氏隱園還在外秦淮,跟著牛車轆轆而行,附近修建變得垂垂稀少起來。建康城雖是京畿地點,但曆次江南動亂皆是中間,元氣的虧損並非短時候內能夠補回。
沈哲子若能在此園中有所表示,對於竄改時下越來越差的風評有極大好處。他就是沈沛之所言,濫竽充數運營名譽,以作晉身之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