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學不過是將此等作法正式明定,軍武世家後輩也不得再倚靠家世“走後門開小灶”,唯有黃埔軍學有權向太尉府請準,答應學員們隨軍觀賞乃至適度參戰。
除卻後代某些鼓吹滋油劃一的中原公知,便連他們崇拜敬佩的美帝寄父,都不敢作此等“烏托邦”般的胡想。
大漢君臣早是瞧得清楚,故近年不竭強購烏桓馬匹,且不準烏桓人在漠南草原牧馬,同時嚴苛限定每歲售賣給烏桓各部兵械數量,即便那些兵械皆是大漢邊軍汰換下的廢舊品。
幸虧漢廷還算刻薄,在北方邊塞為烏桓開邊市,降關稅,又讓他們得以到漠南草原牧羊,賺取貲財用來購買漢貨,大多烏桓族人不但能吃飽穿暖,偶爾還能買些茶葉和飴糖之類的好貨,嚐嚐滋味。
這特麼還了得麼?
衛青現下倒冇希冀再是以戰得以加官進爵,隻盼得勝之餘,亦護得此番隨軍出征的預備將官們全麵,尤是李陵此子,若他出了甚麼岔子,衛青實在難以向軍武李氏交代。
此等作法,早在黃埔軍學創辦前就已行之豐年,而軍武世家後輩更有很多被祖輩父輩自幼待在身邊四周交戰的,現下的衛尉公孫賀和京尉李當戶幼年時皆如是。
倭奴是甚麼景象,烏桓人雖不甚清楚,卻約莫曉得是些未野蠻的山野土著,就算出兵替大漢清倭,頂多如過往般,用首級調換貲財,哪有比得了到身毒去劫掠所獲?
倒非是真讓這些少年郎浴血疆場,而是以預備將官團的形製,隨軍出征,在儘量包管其安然的前提,讓他們多看看戰役的實在樣態,以便印證所學軍略和戰技。
“你等須知,此番你烏桓將士須先穿越漢境,南下嶺南邊城,朝廷能允四萬烏桓騎射已是不易……”
烏桓首級們也聽出宋遠的話外之意,覺著漢廷也未免過分謹慎,就算十萬烏桓將士踏入漢境,也不敢犯漢民秋毫啊。
眾生劃一?
那四萬烏桓騎射出征年餘,去歲返歸族內,帶回的多量金銀珠玉的確閃瞎了各部首級的老眼。
將這四萬烏桓精銳歸化入漢,且讓其長年囤駐在萬裡以外,烏桓戰力必是大為減弱。
一視同仁?
宋遠見得他們麵有不甘之色,心中不由嘲笑,陛下和諸位重臣的策畫,但是要將這四萬烏桓精銳皆歸化入漢,為大漢戍守邊疆的。
帝都長安,出征期近的細柳校尉衛青頗是犯愁,非是畏戰怯戰,實是此番有百餘黃埔軍學的優良學員要隨軍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