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製夷[第1頁/共4頁]

即便能從大漢邊市購糧,朝鮮想要征發舉國之兵,官倉存糧也頂多隻能再撐半年,畢竟漢商向來講究錢貨兩訖,若朝鮮拿不出貲財,是毫不會賒糧的,且來歲開春動兵後,朝鮮再無精乾男人下地耕耘,明歲秋收是希冀不上的。

前來宣召朝鮮王入京的大漢行人令見狀,挑眉斜覷亦來送行的朝鮮國相。

劉徹提早近三十年對朝鮮半島用兵,雖尚未將衛氏朝鮮完整滅掉,卻也逼其遷都南下,且不得不出兵替大漢征討三韓。

朝鮮對三韓動兵已豐年餘,大漢始建釜山軍鎮距今更已近五載工夫,若從大漢各世家糾集捕奴隊,雇傭海軍戰艦運送,對三韓土著的血腥擄掠算起,可就足有將近八年了。

書中所謂的“韓”,即為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漢武帝雖出兵毀滅朝鮮,設立了漢四郡,但未曾完整占據全部半島。

高爆弩機和燃燒罐拋投機皆可從戰艦卸下,運奉登陸,使得步騎將士可等閒攻上馬韓本地諸多城寨,隻要不深切本地,背靠大海,壓根就無需憂心軍需的後勤補給。

漢軍海軍也冇閒著,先是搭載大量捕奴隊在馬韓的西部本地地帶登岸,隨後更奉旨演訓海軍步騎,由步騎校尉唐濤親率步騎將士登岸作戰。

步騎校尉,掌登岸作戰,率領步騎將士;樓船校尉,掌飛行停靠,率領羅盤士及操船海員;火器校尉,掌弩炮火器,率領火器士。

如此笨拙之人,還不該死麼?

大漢雖是鐵血尚武,然朝堂上也還是有較為暖和的派係,倒也算不得甚麼主和派,就是些對峙與民生息,不太想多動兵戈的治政文臣。

後代的中原抗日戰役打了八年,軍民傷亡超越三千五百萬,流浪失所的老百姓更是無可計數。

朝鮮半島冬月苦寒,朝鮮百姓自是民怨四起,然朝鮮國相又是公佈公告,今冬先是征兵練習,明歲開春方會正式出兵,參軍者除卻糧餉更加,更會賜與充足糧食和貲財,使其足以扶養家中妻兒長幼。

半年!

後漢書有雲:“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

久久等不到天子旨意,竇嬰就曉得自個猜得冇錯,陛下是用心將三韓之地的蠻夷完整誅絕,隻是礙於仁德賢名,不好明言罷了。

權貴們倒是錦衣玉食,自臣服大漢後,漢廷在遼東邊城,也是朝鮮舊都王儉城開了邊市,答應漢商向朝鮮出售除鐵器外的各式貨色,金玉珠寶凡是給得足,鮮少有買不到的,便連產地在數萬裡外的西域香料,隻要下夠定錢,最遲月餘風景必會運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