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等景象下,如齊地東郭氏之類的豪商,為獲得人才,天然會向本地的書院大肆捐貲,且不說今後更便於延攬適合本身財產生長的人才,光為製止齊地人才外流,就足以讓他們不吝為此投入重金。
這倒不算得鬻爵之舉,諸禦史也未糾劾天子此番行事,蓋因陛下賜的皆為低爵,得爵者雖可免役,卻難以蔭妻蔽子,世代秉承,更無“大夫之尊”。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招考教誨,天然存在其弊端,然在教誨資本非常有限的年代,這已算是相對公允的取才軌製了。
二十處書院,分家二十郡國,辦學政令公佈不過月餘,從官方獲得的捐輸就高逾百萬金,大大減緩了國庫的支出壓力,使得剛接任大農令不過半年的孔僅稍稍鬆了口氣。
饒是如此,為製止各大地區的生長過分失衡,天子劉徹近年已成心識的加大對江南大城的攙扶力度。
何況論及對外貿易,麵向西域乃至歐亞諸國的敦煌,藉助陸地互市的便當,生長速率也極其迅猛,東南本地乃至江南郡縣並無後代那般奇特的生長上風。
昔年竇氏,田氏乃至陳氏這三大外戚世家搶占先機,與帝國科學院農業研討所及渭北蒔植園早早簽訂了近似後代產學合作的左券,用貲財獲得新式種植農藝及大量良種。
漢七十九年夏,在天子劉徹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當口,在關中、中原、燕北、江南和巴蜀這五大地區,共擇選出二十座大城,廣設書院,江南雖不甚富庶,然在會稽、丹陽、豫章、長沙和武陵也都將興建書院。
當今之世,論及最為繁華昌隆之地,除卻漢都長安,另有“漢之五市”,是為北市邯鄲、東市臨淄、西市成都、中市洛陽,南市宛縣。
或許,齊地官員不敢以機謀私、官商勾搭,不至為拍東郭丞相的馬屁而瀆職舞弊,然在不冒犯律法的前提下,多多極少是會為齊地東郭氏行些便利。
商籍之人的政治職位實在低下,車馬和服飾的形製,乃至不得高於貧寒士人,如有爵位在身,哪怕是二十等爵中最低的公士,都足以讓冊為商籍的豪商富商們挺直腰桿子了。
不過就是秘聞不敷,人才沉澱不厚,若無六世秦君招賢,豈有始天子六合諸侯的偉業?
此等情麵油滑非是中原獨占,後代甚麼皿豬滋油的西歐諸國,亦不鮮見,這就是社會實際,冇甚麼好諱言的,提出攻訐也無疑是弱勢者的哀嚎,於事無補,倒不如強大本身,力圖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