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這些歸化將士屢立軍功,以血肉乃至性命儘忠大漢,若再視其為外族,徒教將士寒心,大漢鐵血尚武,軍中獎懲清楚,萬不成如此行事。
依太尉府公佈的軍令,臨時不再派騎營囤駐仰光,改由江南數郡已調撥邊軍輪駐。
巽加人冇半點海權思惟,舟兵孱羸,且廣袤的邊境鮮有天險可守,若漢軍真欲揮師犯境,巽加是防不堪防的。
若真如此,當今臨時停駐與恒水入海口沖積群島的十餘萬漢騎可就不是借道歸漢,而是直搗巽加要地了。
很倔強,很霸道,卻也很有效。
海兵艦群不必再搭載騎軍,便是轉而載運從百乘劫奪到的大量財賄,在仰光軍港卸下部分轉由陸運,稍作停靠休整,也會出發返國。
說實話,大漢君臣皆對巽加此等設防嗤之以鼻,當今中亞之地皆在漢廷掌控之下,大漢海軍又在身毒本地橫行無忌,巽加南北兩麵皆是大門敞開,光是扼守洞鴿山隘有甚麼意義?
待整編完成,這七支騎營將輪駐大漢四方邊疆,且每歲皆需換防,恪守邊塞,庇護藩屬,剿滅蠻夷,為大漢對外殺伐之虎倀。
太尉府已命南海海軍另遣三百艘帆船戰列艦構成的艦群前來代替,逐浚將軍唐濤則率當今禦下的千艘戰艦返國,真真是滿載而歸。
巽加君臣或許也是曉得的,然遣重兵囤駐若開山脈西麓,且不管有無實際功效,好歹能從中尋求某種心機安撫,總比甚麼都不做要好些。
當然,漢廷倒也冇籌算與巽加完整撕破臉,太尉郅都親筆寫就的國書,說話還是非常客氣的,隻道漢軍海軍此番派往百乘參戰的艦群不敷以將騎軍將士一次載運結束,需數度來回巽加外海諸島與仰光之間,隻怕曠日耐久,故還望能向巽加借道,從陸路回返仰光。
對正率團出使的王儲普林達卡,案達羅迦王倒是冇怪自家兒子辦事倒黴,蓋因漢都長安與巽加都城華氏城相距何止萬裡,這封國書顯是早在巽加使團到達長安前就已送出了。
或許不免稍稍遲誤將士返家看望父母妻兒,然將士們卻無甚牢騷,反是非常欣喜,尤是那些烏桓騎射,聞之此事更是喜不自禁。
太尉府軍律司則加派軍律監察史,凡軍中膽敢再以甌人、閩人、烏桓辨彆對待者,皆依軍律重懲之。
來日方長,何必急於一時?
委偏言得通,也給巽加有台階可下,然兩國君臣皆是心知肚明,漢廷是藉此向巽加表達不滿,乃至不吝侵害兩國邦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