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祐眉毛一挑,神采微微一沉,即道:“發文東京,讓那孫方西來,接任關中按察,當初他清查淮南案時,做得不錯!”
字句之間,乃是肉眼可見扈載的文才,辭藻仍舊富麗,但臨死之際,多了幾分竭誠的豪情。然體味一下其遺表,能夠發明,其記敘的,乃是扈載對本身長久平生的評價與核閱,再加病重以來的心路過程,當然,另有大半的篇幅,是對劉承祐知遇之恩的感念與對大漢天下祝賀與等候。嗯,凸起一個“舔”字,並且舔得豪情充分,極富文采。
亂事之前關中道司的三名大吏,扈彥珂已被李少遊火線代替,沈遘病故,趙弘殷平亂而待罪,這變動,已然夠大的。誰擔其責,彷彿已經有定論,乃至有成果了......
另一方麵,對於西南諸軍,以及伐蜀的軍事籌辦,他也需親身過問一番。不得不說,此番關中的俘亂,給劉承祐的震驚很大,他開端遐想,懷威、懷德兩“蜀軍”造反是甚麼成果,開端審思對西南雄師的安插隱患是否太大了,放權是否太重,離京經略西南多年,向訓虔誠是否還是......
“是!”張德鈞應道:“陛下對扈郎官如此寵遇,縱其去世,也當是欣喜而去,死而無憾了!”
當然,鑾駕親至,天子駕臨,安撫士民,也無益於民氣的凝集,與次序的規複。同時,自建國以來,他這個天子就冇到過關中,見太長安,這也是第一次。
當真地考慮了一陣,劉承祐抬眼看著郭侗,道:“你記一下。將關中的亂情成果,通報東京,著朝廷有司,參議後續。
但是,縱賊奸刁多端,也未料官府在渭北亂事傳開後,早有籌辦。賊軍自發得埋冇,實在行跡早已透露,縣尉高瓊不轟動之,而預其線路,於終南山口,承平鎮伏擊之,自王順以下亂賊,儘數被俘殺!”
“服從!”郭侗應道。
賊首王順奸刁,難逃的同時,又以賊軍大部為餌,而自率小部分親黨徒附,趁亂逸散,走彆道,偷渡渭河,潛入盩厔縣內。
二十二日夜,叛軍自陷絕境,感局勢不妙,趁夜逸散。以受迫的漢民為餌,北出吸引我軍重視,而集合蜀俘向南突圍,被慕容、馬二將所察,圍殲於渭河北岸。
未己,郭侗入內拜見,腳步透著輕巧,神采當中,帶著喜意,手捧著奏章,道:“陛下,關中亂事已平,賊首王順已死,這是詳細奏報,請陛下禦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