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郎君此言不錯,很有見地啊!”短鬚中年看著青年,讚道。
呂郎君做了個謙善的手勢,腦中閃現出城前迎駕的景象,感慨著說:“聖天子臨朝,觀元城氣象,現在大漢宇縣寧定,百姓擺脫淪胥,亂世可期啊!”
“朝廷不是立了觀政軌製嗎?”灰袍青年道,從其神采中能夠看出少量希冀。
劉承祐看了看竇儀,都瞥向李濤,淡淡道:“二卿同事不敷半載,倒是鬨出了不小的動靜啊,朕在東京就有所耳聞。道府之爭,甚囂塵上,群議紛繁,不知二位,有何感觸啊?”
而李浣這邊,則要更龐大些,本來,他是有機遇進一步,主政河北西道的。其兄李濤也是阿誰籌算,不過在範質的保舉與天子的默許下,冇能讓李浣上位,飛調來一個竇儀。
劉承祐這邊,則已入城中行宮。元城內的宮室,範圍不算大,是在前朝王府、行宮的根本上整合下來的。四周能夠較著看到打掃、補葺的陳跡,卻也冇有更多勞民傷財的辦法了,看得出來,大名官府還是曉得分寸的,冇有為迎駕而費不需求的心機以邀寵獻媚。府尹李浣,畢竟是中樞待過的官員,多少體味些天子的風俗。
而二者,又都是有背景的人,兩人之間的爭鬥,則更添幾分政治氛圍。冇錯,在京中,本來有“共進退”之嫌的李濤與範質,也開端生出齟齬來了。
見完處所將吏後,劉承祐伶仃將佈政使竇儀與府尹李浣留了下來。不過氛圍氣勢驀地一轉,劉承祐收起了在大眾麵前的暖和笑意,隻是沉默著一張臉,讓竇、李二臣,不免忐忑。
南城的一間茶社內,暗香四溢,三名觀光了天子進城的文人同坐清談。身著灰色儒袍的青年文士感慨道:“提及來,這已經是今上第三次來元城了!”
“有傳聞說,今後朝廷取士,名額越來越少!”灰袍青年嘀咕了句,看著呂郎君,雙目中閃過些許羨慕之色:“不過呂郎君出身王謝,才情出眾,你兄長現在也是道司高官,有其教誨,落第落第,實在不是甚麼難事啊......”
還是竇儀,主動開口問道:“不知陛下留臣二人,有何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