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家事、國事[第2頁/共3頁]

畢竟,劉天子移民實邊,是為了均衡人丁,穩固統治的,必然的民怨與反噬能夠接受,但若真因為此政策,搞出甚麼大亂子,那可就是得不償失。

而體味到定難軍的環境後,劉天子也認識到,想要處理定難軍與黨項人,光靠政治、經濟手腕,是遠遠不敷的,軍事武力纔是最有效的體例。

另一方麵,因為統治重心的東移,貧乏了朝廷的就近震懾,也使得中心對於西北地區的掌控才氣,也不如強的前代那般強,可謂秦漢以來大一統王朝最弱。

按照朝廷官方的記錄,前後十五年的時候內,大漢一共向西北地區遷徙了三十餘萬眾。不要藐視這個數字,即便以西北之大,已然可觀了。

劉天子也信賴中原百姓的抗壓才氣與適應才氣,等遷戶們完整在西北諸州紮下根來,終將成為漢家統治能夠依托的力量。

在危急麵前,內部的衝突與紛爭,還是能夠臨時放下,分歧對外。能夠說,定南軍的分化,有朝廷的功績,諸李合流,一樣是迫於朝廷的壓力。

隻是,對峙即的大漢而言,所麵對的困難,又遠超前代。畢竟,中原政權,落空對河隴之地的節製,還向來未似唐時淪於吐蕃之手那般久,即便有歸義兵昌隆一時,也不過黃粱一夢。

而此中有三次範圍最大,關中蜀亂以後,徙亂眾置邊;滅蜀以後,又遷豪強以及叛眾;再加上,對東南大戶的滿滿強遷。

對此,劉天子給了主動的反應,除了幾番降詔西北各道州,善加措置民族以及新舊民事件以外,也臨時停止了持續向邊州強遷人丁的政策。

畢竟,這個期間的甘州回鶻,論氣力,或許不如黨項人,但必然賽過定難軍,成果倒是那樣的了局。

固然政治經濟手腕齊施,在大漢多年不懈的拉攏、分化下,定難軍、黨項人已然不成氣候,但畢竟未傷底子,其仍有謀亂之力。

固然,大漢是以一種包涵的心態,采取各族百姓,各方權勢也因為帝國的強大而昂首陳臣,但在推行漢製的過程中,仍舊製止不了衝突與牴觸,降而複叛實屬平常,流血事件更是屢見不鮮。

如果要說大漢哪處環境最龐大,統治難度最大,那麼毫無疑問,西北地區,特彆是關內道北部以及光複時候還不算長的河隴之地。

第二嘛,題目還是出在大漢身上,討滅甘州回鶻的行動,最感震懾的,不是彆人,恰是定難軍與黨項人。

這些成分龐大,且多含怨氣的人,又被安排在西北這類多亂之地,想想就不是甚麼值得高興的事情。這大抵就是,舊的題目還未完整處理,新的題目已經產生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