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興國城已經是安東治下排名前三的都會了,常駐人丁都有三千多,那一磚一瓦都傾瀉著劉煦的心血,除了經濟人丁,地理上還處在黑水上遊,劃歸饒樂國,豈不料味著連黑水流域的好處都要與之分享?
設置安東、饒樂如許的封國,劉天子的初誌本是為了穩固邊疆,壓抑本地的漁獵民族,同時通過放權收縮的手腕減輕中心朝廷的承擔。但是,從一開端,他所假想的線路就已經開端產生偏移了……
不管劉天子封建饒樂國的初誌是甚麼,但在他們看來,這就是減弱安東氣力的機遇,也是製衡安東的機遇。有些顧忌與成見是與生俱來的,又或許是“雄才難製”這個詞過分典範,太子身邊的那些人對劉煦始終滿懷戒心,從未減退過。
不過,即便滿懷憤滿與不甘,讓劉煦直接反對,他也是不敢的,不是統統事情都能夠和劉天子還價還價的。而關於饒樂國的封建,朝中另有一股力量在鞭策,那便是太子及其擁戴者們。
疇當年候擔憂劉煦爭儲奪嫡,皇宗子的身份在那裡都是有市場點,厥後劉煦不測埠被“貶”到安東,才稍稍讓人放心。不過跟著劉煦在安東的運營,名譽逐步進步,氣力不竭加強,也更加獲得劉天子的嘉獎與承認,一些人又不放心了,畢竟一個有根基盤的皇宗子,哪怕不在京中,威脅還是是不小的。
期近將迎來收成的時候,劉天子動刀子,割肉濟窮。從兄弟乾係解纜,揭示一下作為大哥的但當,援助弟弟,彷彿是理所該當的。畢竟,如果僅僅是一個烏古地區的話,對重生的饒樂國而言,就太寒酸了,畢竟那邊靠近漠北契丹與興安嶺地區室韋,一向不安寧,此前也不是燕山北道的重點管理地區,隻要少量的守兵與零散的官吏,保持著一個脆弱到僅剩名義的統治。
而劉煦明顯也感遭到了分歧平常的壓力,以他的脾氣,天然不會去處劉天子抱怨抱怨甚麼的,而是挑選冷靜接管。獨一的要求便是,分彆給饒樂國土地上餬口的安東治下之民,但願能夠遷走,不過這一點被劉天子直接回絕,人都讓你遷走了,那劉昕拿著空城荒地有甚麼用。
與劉煦不一樣,劉暘與劉昕的乾係可一向不錯,常日裡對母親失了寵的劉昕也非常照顧,能夠長兄如父來描述,而劉昕對劉暘也一貫尊敬有加。如此,東麵對海,西有饒樂,南有遼東,即便將來安東膽敢圖謀不軌,也難以掀起甚麼大浪,這便是太子忠臣們周至的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