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1頁/共4頁]

或許恰是因為對朝廷的首鼠兩端,讓李璟心中不安,是以麵對東京的聘請,他底子不敢去。

李萬超軍的行動,對於遼國隻是進一步打擊,但力度有限,但對定難軍的影響,可就大了。這麼一來,他黨項權勢,可就四周八方,處於朝廷的包抄監督當中。

光是針對出兵與否的爭辯,就持續了一個半月,始終冇個成果,當然,李璟是方向於後者的,在比年的失利與打擊中,他早就喪失了大誌,得過且過,纔是其實在的心機寫照。

此番遣使,高麗是一為感激,二為道賀,同時,對於遼軍的失利,也感到幸災樂禍。契丹人在北方崛起,幾近同一全部東北。而王建同一半島,建立高麗,也差未幾在同一期間,這麼一個勁敵在側,高麗又豈得安?

雄師入城,班師典禮,向東京士民、天下百姓以及各國各權勢誇耀武力,顯現赫赫功業。北伐契丹,是乾祐朝的一個大事件,得竟全功,更是幾十年來中原帝國對草原王朝獲得的最光輝,最暢快淋漓的一場勝利。

不管過程是否輕易,其中有甚麼盤曲,支出的代價有多嚴峻,在得勝還朝之際,這番功業都值得大書特書,值得不懈鼓吹,用以晉升百姓自傲心,穩固朝廷的統治。

一樣是第一次,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也在此番入朝了,比擬於其他權勢,對於遼國強大,還是黨項人更體味些,常日的打仗更深些。對於,大敗遼軍,全複幽雲的漢軍,害怕之心不免暴漲。

直到北方的戰況連續傳來,金陵朝堂,也就不那麼熱烈了,主戰派的林仁肇被調離潤州,到洪州去加強南昌守備,趁便防備粵國。李璟的僅存的一些精力,也開端放在李叢嘉的培養上,李弘冀後,李叢嘉是李璟諸子中最父老。在立嗣的題目上,李璟是再不敢三心二意了,直接屬於這個六子。

馮延巳、鐘謨等臣,是果斷反對,他們的來由很簡樸,漢遼之間勝負不決,李穀在江北已有設防,冒然反擊,不必然能獲得戰果,但必然會觸怒北漢,還是袖手旁觀,坐觀成敗,再順勢而動。

連尚忙於平叛的高麗國王王昭都備了些珍奇方物,遣使前來道賀。王昭是至心為大漢擊敗遼軍而欣喜,這一場在野史上不存在的高麗內部兵變,底子啟事在於王昭的鼎新,嚴峻侵害了功臣以及豪強的好處。但大要上,是因為王昭要派那一批異己分子去打遼國,乃至禍起。

留從效本來被李璟封為清源軍節度使,算是在明麵上保持著對泉漳的統治,但在去歲,留從效遣子入朝,歸去就帶著“平海節度使”的任命書,算是宣佈,泉漳二州投奔中心朝廷了。這一次,留從效親身前來,足顯其誠。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