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後,以宰臣馮延巳等人北渡,將終究和約麵呈漢帝,跟著劉承祐的首肯,兩邊之約,算是正式締結。當夜,劉承祐設禦宴,接待馮延巳一乾唐臣。
登上寨樓,臨高而望,望著駛向江南的唐軍,張永德不由感慨道:“那林仁肇,也算一名將了,這梁盜窟,被其打造得如此安穩,我軍連攻三日,竟不得下,足見其能。隻可惜啊,有其才,不得當時,不遇其主,焉能不敗!”
和州境內,當塗對岸,梁山軍寨,一片淒冷東風中,“唐”、“林”字旗飄蕩。軍寨周邊,仍舊殘留很多攻防的烽火陳跡。
寨內,三千餘唐卒,清算好糧食、軍甲,在一片肅重的氛圍中,登船,籌辦撤往南岸的當塗。
辭職出宮後,李德明馬不斷蹄地,開端於金陵朝野串連起來,拜訪其親朋、同僚、弟子以及各路媾和派,欲結合起來,鞭策和議達成。
馮延巳在南唐朝廷,更似弄權奸臣,卻也不似李德明那般,存賣國之心。固然也同意和議,但南唐當真簽下這麼一份禍國殃民、屈辱至極的媾和條約之時,仍舊不免心生哀慟。
席間,對於馮延巳,劉承祐可謂另眼相看,態度馴良。總得來講,馮延巳在北漢征淮大略中,前後是起了不小的感化,屬“功臣”。
而動靜傳到金陵以後,朝野之間,哀鴻一片。不管之前是多麼態度,但和議達成之時,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哀思與屈辱感。
像林仁肇那般氣憤不平者,也不是冇有,隻是在唐軍當中,畢竟是少數。能夠說,不到半年的攻防當中,北漢雄師已將南唐軍隊的脊梁給打斷了。
而不出料想,當和約的詳細內容傳開以後,又是一場狠惡風波。金陵朝野,針對這份和議,基本分為兩派,相互駁斥、漫罵、攻訐,使得南唐朝廷竟成一派烏煙瘴氣。
聞言,李德明心頭暗道,如果少了,北漢那邊,如何交代得疇昔。不假思考,李德明謹慎地回道:“陛下,北漢貪慾之盛,遠超設想,這已是臣,據理力圖,方纔談下的數量!”
李璟得知,也冇有禁止的需求,同意了。又向劉承祐提出,每歲請易淮鹽二十萬石,要曉得,此前南唐的食鹽供應,根基都來自於淮南。對此,劉承祐也冇設置停滯的意義,隻要拿得出等價的錢貨買賣便可。
笑聲中,帶著很較著的嘲弄:“將士浴血而守,敵不能下,朝廷一紙詔令,便將江防拱手相讓......”
不過比起之前,此番有貳言的,反而是和約的詳細內容,大部分人,感覺北漢貪慾過火。縱使淮南淪陷,劃江而治,不成製止,稱臣也隻是丟了麵子,但歲貢之利,過分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