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在與謀士商討,天子劉協一樣在安邑宮與楊彪、士孫瑞、董承、伏完、宣璠、劉艾等大臣商討如何封賞張遼之事。
他頗是對勁,看了一眼楊彪和眾大臣,當即點頭:“準奏。”
太尉楊彪出列道:“啟稟陛下,此番李傕、郭汜反叛,威脅車駕,害死朝臣無數,臣覺得當征召賢達,補齊缺位。”
……
張遼身子一僵,雙手無所適從,忍不住摸起了鼻子,兩個小女人都十三歲了,不是當初七八歲的小女人了,冇想到還是這麼粘他。
劉協看到張遼承諾,不由喜道:“不知張卿可有奏事?”
……
隨行的幾個官吏頓時鬆了口氣,平心而論,陛下給張遼的報酬不低,但卻不如李傕,以是他們心中一向忐忑,此時看到張遼接下詔令,頓時如釋重負,竟有幾分感激起張遼來,實在是他們在關中早已被李傕、郭汜等權臣折騰的戰戰兢兢了。
劉協扣問太尉楊彪:“楊卿,張文遠有救駕平亂之功,眾卿覺得該如何封賞?”
謁者仆射皇甫酈出列進言道:“陛下,臣覺得,還令驃騎將軍督三輔之事,安定三輔之亂,管理州郡,三輔安,則朝廷可安。”
這時,一旁的賈詡點頭道:“文優所言不差,但將軍初奉天子,過猶不及,將軍掌兵、討逆亂,掌中台、行政令,如此足矣,不成操之過急。”
張遼自迎駕以後,冇有對劉協或大臣提出任何要求,但劉協與大臣心知肚明,必須對張遼封賞,因為朝廷現在依托的就是張遼,能夠說張遼代替了曾經的董卓與李傕。
劉協道:“這卻去那裡征召?”
董承色變道:“張遼年不過二十六,大將軍無乃過乎?”
屋裡恰是從幷州趕來的唐婉、蔡琰、尹月和蘇嫿幾女,正在逗著孩子談笑的幾女回身看到出去的張遼,身子一顫,麵露欣喜,眼含淚花。
張遼一怔,在皇甫酈的表示下,點頭道:“可。”
楊彪正色道:“張文遠非比董卓、李傕之流,腹有遠略,文武兼能,心胸忠義,陛下當引覺得股肱之臣,不成薄待。”
董承還要再說,伏完、士孫瑞等大臣紛繁附和,董承隻能作罷。
劉協點頭,又暴露憂色,道:“隻是李傕、郭汜兵多將廣,還需緩緩運營,謹慎為是。”
劉協想了想,除了張遼彷彿也冇其彆人敢去戰李傕郭汜,當即道:“準奏。”
分歧於董卓和李傕的是,張遼冇有提,更冇有逼迫,但他們不能裝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