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此舉卻令那些世家大族極其震驚,要曉得,中原地區不但缺牛,馬匹更是稀缺,很多土豪都是坐牛車,連匹駑馬都不成得,更不要說他們家屬的部曲了,更是貧乏戰馬。
隨後,分發荒地、耕地,規複活產;就是那些從大族土豪家逃離的家奴和奴婢等也都分地、落戶籍;這深深的震驚了大族和土豪的好處,卻為官府擴大了稅收的來源根本。
對此看不懂的則是士族和土豪,高順權勢對士族和土豪有打有拉,滅除一部分,攙扶一部分,蕭瑟一部分,重用一部分,很多本來不看好高順的家屬,見高順根基同一北方,大事可期,開端動心機了。
這麼較著的對比,是做給其他權勢的官兵看的,戰前投降和敗北投降的報酬是不一樣的。
高順權勢戰死的或者受傷的兵士,皆獲得很好的安設,撫卹豐富,包管他們無後顧之憂,相反,袁紹權勢戰死、受傷的官兵卻無人問津,無任何特彆照顧,構成了光鮮的對比。
要說現在大漢的強勢人物,非高順莫屬,但是征東將軍房良和征西將軍周飛的權勢卻不容小覷。
公孫康當初在淮陽郡的時候與土豪們處的不錯,為了製止公孫度持續實施類似的辦法,房良為汝陰郡安排的郡縣官員皆為體係職員,加強對公孫度的監督和製衡;令中郎將太史慈駐守汝陰郡也有看住公孫度的企圖。
中郎將徐晃駐守汝南郡,房良又為其增加五千步兵,總兵力達到一萬五千人;太史慈被從魯國調到淮陰郡駐紮,所轄馬隊增加到一萬五千人,作為矯捷軍隊,能隨時援助四方。
高順權勢實施軍政分離,且下邊郡縣官員等皆為高順的人,不會呈現辛評坐大坐強的能夠。
豫州刺史雖是辛評,高順主如果操縱他在豫州的聲望,便於穩定處所。
這幾年,鮮卑人逃逸,烏桓人被滅除,從外族引進的耕牛數量銳減,不能滿足出產需求,房良隻好用駑馬和劣等馬拉代替耕牛,促進豫州的農業生長,儘快規複民生。
僅此一項,便為豫州增加近萬人丁。
穩定了軍隊和百姓民生,房良接下來的行動卻令人目瞪口呆,充公袁家的全數產業,閉幕他們家的奴婢和部曲,並把從袁家充公的耕地分發給他們,讓他們成為淺顯百姓。
高乾家是兗州的,當初家屬成員在豫州,逃過一劫,不過家財卻被董卓洗劫一空,宅子和地盤等被郡縣充公,高乾申請返還,被州郡回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