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曉得這是主公高順的兼顧安排,能留下東城縣,他在麵子上已能對部屬有所交代,便同意了孫乾的定見,隻留下東城縣,其他各縣具償還徐州。

曾得陶謙照顧和保舉的公孫瓚親身前來。

孫乾向其講授徐州情勢,新任徐州刺史乃冠軍侯妻兄,且徐州已收回故地琅琊郡,現在兵強馬壯,如果不能收回廣陵郡,必將導致戰亂複興。

高順等人快馬加鞭,直奔徐州。

本來的八千馬隊,不限數額,隻如果不能滿足要求的,全數成為步兵。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遵循北疆的形式,對軍隊停止考覈。

陶謙生前口碑不錯,一向以忠誠父老的慈愛麵孔呈現在世人麵前,且他的存在,免除了徐州諸多的戰亂,使得徐州非常富庶、百姓樂業,並采取了大量來自豫州和揚州的流民,讓他們過上了好日子,徐州百姓對陶謙可謂是戴德戴德。

在高順的印象中,中國的南北分邊界不是長江,而是秦嶺-淮河。

魯肅保持沉默。

高順一一允之。

廣陵與秦關的駐地丹徒隔江南北相望。

高順感激於陶謙的忘我,向其承諾,起碼保其家屬三代繁華、無憂。

魯肅道:“公祐,肅乃徐州下邳國人,與徐州本為一體,償還廣陵郡乃合情公道之事,隻是肅之家在東城縣,且現在東城縣和淮陵縣已劃歸九江郡統領,是否可留下此兩縣?”

秦嶺爭奪最狠惡的是漢中郡。

駐守琅琊郡的中郎將而後暫歸許林批示。

對領受徐州,最歡暢的莫過於水軍多數督高偉了,他得知動靜,便從廣陵郡趕往下邳城,向高順建議在本地設立港口。

襄陽城是秦嶺和淮河的節點,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高偉起首建議在東海郡的朐縣和下邳國的海西縣扶植港口,並申請從海陵縣之東,劃出一片地,設立海安縣,歸水軍統領,建立軍港。

魯肅所派的使者重點精力放在水軍上,但願多分得水軍。

考慮到廣陵郡的水軍,並便利對江東的秦關停止援助,在高順的授意下,許林派出使者,前去處魯肅索要廣陵郡。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