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誌才和郭嘉心煩,高順表情也不好。
另有就是門路的挑選,本來從夏陽城經安寧郡到蕭關的門路已修好,這是本來高順打算占據河西四郡的後勤補給通道,現在讓給了董卓,如果持續從這條門路補給物質,相對簡樸,不過易受董卓節製,萬一被他卡斷補給,河西四郡將非常傷害。
因而高順先找李強和馬貴前來協商。
高順隨後又調集戲誌才、郭嘉等人協商。
終究決定,從沮授處抽調一萬五千馬隊,從田豐等處抽調五千單身的涼州籍馬隊。
雍州外族浩繁,混亂不堪,這較著是董卓想甩擔子,並讓高順背上一個沉重的承擔。
基於以上啟事,戲誌才建議,每郡都尉先分派兩千馬隊;程武親身把握一萬馬隊和一萬匈奴馬隊,至於兩個屬國的兵力,隻能穩定武威郡、張掖郡和酒泉郡後再從本地招募。
高順點頭應允,這個計劃比他與馬貴等人的體例要好,考慮的更全麵。
按照戲誌才的定見,對於行政區劃,對河西四郡和兩屬國保持穩定;對部分北地郡和安寧郡的地盤,以及武威郡黃河以東的地盤,合為安北郡,郡治設在眴卷縣。
對收回富平縣故城,戲誌才非常支撐,富平縣四周為沖積平原,可在那邊安設軍隊和百姓,防備匈奴左賢王部威脅到交通線的安然。
眴卷縣地處黃河南岸,為東西狹長的黃河沖積平原,南接同心縣和三水縣;占據這裡,便可堵截羌人和匈奴人的聯絡,向西可便利達到武威郡郡治姑臧城。
至於戰術安排,則是慢慢停止,先建立安北郡,後領受武威郡,待穩定後逐步領受彆的郡國。
世人都看出來了,不過這是董卓堂堂正正的陽謀,高順不得不接。
戲誌才固然表情不好,不過他已經對這個題目停止了詳細的思慮。
李強冇有任何定見。
雍州之事措置結束,不過戲誌才感受被董卓算計了,心中還憋著一肚子火,決定對董卓實施小小的獎懲,給其一個深切經驗,製止其今後心存幸運心機。
高順想了一下,有程立在,程武比較輕易節製,且就任雍州牧,就當作是對他熬煉,便采取了戲誌才的這個建議,派程武前去雍州。
對於派沮授為州牧,戲誌才激烈反對,感受大才小用,對於雍州的生長,他並不焦急,隻需先進駐武威郡,節製烏鞘嶺,便可堵截涼州金城方向羌胡叛軍對河西四郡的威脅。
戲誌才附和修路的計劃;他曉得高順財大氣粗,並不差賦稅,如果修通門路,能大大加強對雍州的統治,現在不修,而後也會修的,既然如此,不若在中原大戰前便修通到雍州的門路,保持邊陲的穩定,且這也能滿足當初高順占據四方,圍堵中原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