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為此事迷惑,請先生指導一二。”說著,劉琦對蒯良拱了拱手,望向蒯良的眼神變得非常熾熱。
“放眼當今天下九州之地,群雄並起而能夠包容公子安身的處所卻隻要兩處。一是徐州,二是益州。徐州陶恭祖為人謙恭忠於漢室,公子若能到徐州他必然以禮相待。加上陶恭祖不擅用兵,公子可徐圖兵權自主。”
本來這一典故是諸葛亮對劉琦所說的話,可冇成想明天卻被劉琦用來講服起了蒯良。
二人紛繁透露心跡過後,劉琦和蒯良之間的乾係急劇生長。在某種角度看來,蒯良和劉琦已經踏上了同一條船,一條今後將要麵對無數波瀾的木舟。
“先生可曾傳聞過“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典故嗎?”
蒯良見劉琦說出申生和重耳的典故,心中不由對劉琦讚歎不已。隨即說道:“不知公子籌算去往那邊?”
就在劉琦暗自欣喜的時候,一個困擾他好久的題目也隨之湧上心頭,“可眼下我如何才氣分開荊州?”
見蒯良承諾幫忙本身分開荊州,劉琦大喜過望。坐在席間快速清算起了腦海中繁亂的思路。
見蒯良成心摸索本身,劉琦趕緊站起家來,對著蒯良躬身見禮道:“還請先生幫忙我分開荊州!”
在商定脫身之策後,劉琦和蒯良一向扳談到將近天明。最後吃的醺醺酣醉的二人同榻安眠,一向比落第二天傍晚才復甦過來。
劉琦正在暗自傷感,俄然聽到耳旁有人扣問,覺得是蔡瑁安插在州牧府裡的耳目,心中大吃一驚,比及他看清楚那人的麵龐後,不由長出一口氣,懸著的心隨即落了下來。
聽到蒯良的觀點,劉琦不由搖了點頭。心想,固然陶謙為人忠誠,但徐州四戰之地兵微地廣,實在不是一個安身的好處所。
劉琦聽到蒯良的話,長歎一聲,放動手中的筷箸,拿起席間的漆器龍頭為蒯良斟滿水酒,說道:“後母蔡氏偏疼琮兒,德珪母舅又成心將我架空出荊州。情勢所迫,我不如許做又能如何?”
飲下幾杯水酒後,劉琦不由朝著窗外打量了幾眼,暗自猜想蒯良府中會不會一樣被蔡瑁安插了耳目,萬一明天的事情傳進蔡瑁耳中,那將會對本身的處境非常倒黴。
因為席間人多眼雜耳目浩繁,劉琦與蒯良扳談時重視到了蔡瑁張望的神采,隨即拜彆蒯良,徑直回到他本來的坐位之上安息了起來。
“如此全要仰仗先生了!”見蒯良早已經為本身想好脫身之策,劉琦大喜過望,向蒯良深施一禮,隨即應允了蒯良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