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一乘頓教[第1頁/共5頁]

最後撤離的是竺無漏和竺無塵等從金陵逃遁到荊州的本無宗的和尚,徐佑等待在明玉山腳下,遠遠的看到世人的車駕,立即迎了疇昔。

此經譯成後,因為法理經義比般若學更加弘大和精美,也有少量出入和衝突的處所,或者是驚駭《華嚴經》流行,蓋過了六家七宗的風頭,以是被竺道融束之高閣,除過本無宗的高僧,餘眾拜讀過的少之又少。

撲通!

更首要的是,《華嚴經》在天竺也曾被藏匿多年,後經龍樹菩薩鼓吹,纔開端逐步為世人所知。而真正把《華嚴經》發揚光大的,是從魏晉南北朝時遭到當時東土佛門的追捧以及隋唐曆代高僧接連的註疏講經,方長盛不衰。

“《華嚴經》?”

徐佑轉頭子視竺無漏,竺道融命他們先行撤離金陵,天然存了萬一失利,儲存沙門文籍的心機,不出不測的話,《華嚴經》也該隨身帶著。

徐佑點點頭,表示瞭解,然後長身而起,目光掃過這些如喪考妣的在食案間徐行徐行,道:“佛活著的時候,稱為正法,如是五百年;佛涅槃今後,而有些大弟子們還在,稱為像法,如是一千年;再今後,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垂垂於三乘中,信心成績者,亦複甚少,統統修學人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一萬年,稱為末法!但是你們卻知其然,不知其以是然,末法並不是說佛法不存,而是說冇有人能夠埋頭修持佛法,為外道所迷,述意、五濁、時節、度女、佛缽、訛替、破戒、諍訟、損法,以是不能悟道,不能正果,就連佛陀也承認佛法實在並冇有式微的時候……”

竺無漏口宣佛號,道:“《華嚴經》總計六十卷,安好無恙!”

智現屈膝跪地,額頭緊貼青石,徐佑以手撫其頂,道:“諸比丘,人身可貴,佛法難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們當代能入沙門,習佛經,必然是在正法和像法時曾與佛結緣,被佛陀種下過善根。今逢亂世,隻要我沙門弟子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護持正法、精學習行,必將使佛法薪火相傳、久住人間,那就再無末法。”

先前抽泣的和尚顫巍巍站起,抹去淚痕,恭敬的道:“大毗婆沙,弟子有惑!”

“不錯!恰是《華嚴經》!此經乃佛陀證道以後的第二個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是教法中的底子**,故為稱性本教,亦稱初頓華嚴。通此經者,能夠明緣起,辨色空,約三性,顯無相,說無生,論五教,勒十玄,括六相,成菩提,入涅盤,可謂三**尊。”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