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買了給爹孃熬粥喝。”
張氏一聽大米眼睛就一亮,一聽李義河的話直撇嘴,不悅的大聲嘟呶著:“老二你要買就多買點,也讓我們也跟著藉藉光,摳摳索索的這點米,還不敷幾頓吃的呢!”
前幾天她讓大女兒給縣城的李義源寫了一封信,相公現在是知縣的師爺,她想跟著去縣城納福。到時候,不消每天在這看這些泥腿子的神采了。她胡想著城裡的好日子,穿綾羅綢緞,戴金銀金飾,出行有丫環服侍,那日子不要太美噢!
李小冉鄙夷的瞟了她一眼。
田氏道:“不消你,你這身子也不便當,就讓他們兩個煮吧,甜兒這麼大了,也該學著做些家務了,要不然過幾年說婆家,哪家情願要甚麼都不會的女子。”
他聽義海說了,二郎家的這兩個兒子,讀書都是個好的,二人入書院不過大半年的時候,卻比書院裡讀了一兩年的還要刻苦,還要好,是個讀書種子。
傅氏笑的很和順,拿著衣服往田氏身上比量著,“娘客氣了,孝敬爹孃是應當的。我現在身子重,等來年我倒出空來,給爹孃在棉襖上繡上花腔,就更標緻了。”
這節禮可不輕,一起上收成讚譽聲無數。
再一點,就是這個兒子跟他離心的短長,他又走了狗屎運,得了銀子蓋了大屋子,再不攏著些,這個兒子就算白養了。還好,他還算聽話孝敬,搬出去這大半年,光衣服就給他和老伴做了兩身了,夏天的一套,夏季的一套,就這點上就比垂教員的強百套。
李小冉聽了內心直吐槽,小姑都十二了吧,再過個三四年就好該出嫁了,如何奶奶不說她該做家務呢,公然孫女再得寵也不如女兒。不過,她跟李玉蘭的乾係要比跟李小甜好多了,這話也隻是在內心想一想,不會說出來的。
傅氏笑著道:“學峰和堅兒從鎮上返來,帶了幾斤豬肉,我稱了稱,足有五斤,給爹孃拿過來補補身子。又拿了二十斤白米給爹孃吃。”她順口把帶的年禮跟田氏說了一遍,笑吟吟的站起來從學堅手裡接過極新的棉襖,放到炕上放開,“這是我剛給爹孃做的新冬衣,棉花也是上歸去縣城買的新的,爹孃嚐嚐合不稱身,要不稱身我再改改。”
李誠懇對婦人們之間的話題不趕興趣,不過看到二兒子一家拿的年禮還算豐富,臉上倒也馴良可親,看到讀書的兩個孫子,更是笑的見牙不見眼。
傅氏笑道:“大嫂談笑了。日子尚能對於得下去,就得買了貢獻爹孃,之前我們穿破衣爛衫的時候,也冇少了爹孃。噢,特彆是年老邁嫂一家的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