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補償[第1頁/共3頁]

雷遠想了想:“江淮乃四戰之地,戶口流失極多。此前隨我父前來荊州的,足有五萬之眾;留在本地的百姓擔憂曹公遷民之策,流亡大江沿線的又有十餘萬人,卻不知此時江淮另有多少百姓在。萬一本地人丁希少,我興不起幾分陣容,反而誤了主公的大事。”

諸葛亮笑了起來:“如此最好,就勞煩續之一趟了。”

這是要廬江雷氏將其數十年的堆集,儘數投入玄德公的奇蹟裡。這已經不是對雷遠小我的要求,而是對全部宗族的要求,是要廬江雷氏拿淮南本地的桑梓和全部宗族的名譽,去搏一地一戰的得失。

“續之?”過了好久,諸葛亮喚了他一聲,誠心腸道:“我來時主公特地叮嚀,此番續之往淮南去,一應開支都有大司馬府承擔。主公還會向吳侯致書,使雷氏的親眷、婚婭都能夠隨續之折返荊州。他們的家財如果以而有喪失,大司馬府能夠三倍賠償;家中的地盤丟棄,能夠任擇荊益兩州膏腴之地,三倍替代;彆的,諸家後輩有才氣者,州府、郡府俱可辟用,倘有卓異者,可任令、長。”

到當時候,益州局勢又會如何?那些跟班了劉焉、劉璋多年的東州人和本地豪強,真的都會經心全意跟從玄德公,與曹軍死戰?

雷遠長身而起,站到廳堂門畔透了口氣,才轉頭道:“廬江雷氏之以是領數萬之眾背井離鄉,遠逃荊州,是因為想在曹軍威脅之下庇護百姓百姓。那些留在江淮,冇有分開的,是廬江雷氏力所不能及,是廬江雷氏未能做到保境安民的承諾,遂使他們淪落曹軍之手。他們當中,幸運未死於屠刀的,都成了被壓榨的農奴。現在雷氏賴主公恩德,得以在荊州安身,卻又轉頭策劃百姓們搏命……以智囊的明智,不會不曉得這些百姓們一旦呼應廬江雷氏,會迎來甚麼樣的結局。到當時候,再欲為農奴、為犬馬,其可得乎?”

而諸家後輩起家能在州府、郡府,更是了不得的虐待。廬江雷氏本身也隻是近代崛起的豪武宗族,彼輩與廬江雷氏有關聯的,充其量鄉豪身份,但玄德公這是承諾了將他們都當士人對待!

當下雷遠微微點頭:“既如此,我極力試一試。”

這設法聽起來荒唐,數年以來,隻要吳侯通過孫夫人當玄德公的家,冇見到玄德私有反過來策劃吳侯的能夠。但是既然疆場是在江淮……

能在這亂世中崛起的權勢,能在這些權勢中執掌重權的人,哪會有滿腦筋仁義品德的傻子?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