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第二十5、二十六兩支隊分駿馬吉密、雙城堡,第三十、三十六兩支隊駐長幼溝;馬隊第二十4、四十4、十一各支隊分駐烏吉密、雙城堡,第3、第七兩支隊統駐長幼溝。
步兵第5、第六十5、第三十7、第四十7、第四十8、第五十支隊均駐哈爾濱,馬隊第八支隊、第二十2、二十3、四十2、四十3、五十各支隊駐哈爾濱。
第四邊隊亦扼守富拉爾基一帶,此平分派以下:
第二隊第五邊隊(原名第二協第五隊)扼守哈爾濱一帶,此平分派以下:
俄軍在中東路的擺設一向是秦時竹一塊芥蒂。中東路職位首要,秦時竹清楚,俄國方麵也清楚,是以組建了大量的護路軍。日俄戰役俄國失利後,俄軍權勢縮回到了北滿,為了穩固在北滿的統治,1907年l0月27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專門批準了《外阿穆爾軍區條例》,重新製定護路軍新體例。按照體例,全外阿穆爾軍區共設54個步兵連,42個哥薩克馬隊連,4個炮兵連和25個教誨隊,編成12個支隊,3個旅。
除護路軍以外,沙皇當局將日俄戰役得勝後從南滿地區撤出的軍隊全數擺設在遠東,赤塔、伯力、海蔘崴等處都屯有重兵,此中伯力屯兵10萬,海蔘崴屯兵8萬。這些駐軍和外阿穆爾軍區駐軍相互照應,構成同一的軍事體係,節製著中國北滿和俄濛鴻溝。
第九邊隊(原名第三協第九隊)扼守一麵坡,分派以下:
“至此。外阿穆爾軍區所能節製的軍隊合計人數七萬擺佈,鐵路沿線共駐步兵三隊(一隊為一個旅),馬兵六團,炮兵一隊,人數靠近四萬,彆的在哈爾濱一埠另行設置防兵三萬餘名。”先容完俄*力後,張紹曾又先容本方,“我軍在上述地區地駐軍首要有13、14兩個戰備師。第28、33、34三個後備旅和第22、24、26、27四個預備旅,總兵力約7萬,從人數上看,根基旗鼓相稱,設備我軍稍次,但差異不大,此中兩個戰備師地設備要強於護路軍,我軍的缺點在於4個預備旅練習不敷。難以和仇敵野戰軍隊對抗。是以在兵力上略遜一籌……”
“說得好!”秦時竹讚成道,“對帝國主義國度,我們就是要有摸摸老虎屁股的勇氣,不摸如何曉得他是真老虎還是紙老虎呢?”
世人點點頭,這個評價還是相稱合適實際地。世人持續聽張紹曾先容敵軍的詳細擺設:“護路軍主力為三個隊。”張紹曾邊說邊表示中間的白崇禧在作戰室裡地東北地區大沙盤上演示,“小諸葛”(此時還冇有這個稱呼)手執各色小旗,相稱胸有成竹,張紹曾講一起,他就將旗號插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