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怡接著先容中國銀元:“我國自鑄銀元,大略始於康熙元年(1662年)之‘康熙寶藏’,但為數寥寥,不見傳播,財務部查遍原戶部檔案,亦不見有所記錄。最早見諸史料記錄地,乃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所鑄之‘乾隆寶藏’。其款式為圓形,邊廓寫來歲號,內裡方框無眼,正麵書漢文‘乾隆寶藏’,背書唐古特文‘乾隆寶藏’。重量分一錢五分、一錢、五分,今後又有半兩、三錢、二錢諸種。一概以純銀鍛造,重一錢之銀元九枚易銀一兩,差額非常之一充作‘水火人為’。此種藏銀從康熙、乾隆到嘉慶、道光,曆代都有鍛造但為數不大。現如果誰有一枚,特彆是乾隆、康熙寶藏,我願以百枚互換……”
秦時竹插話了:“燕孫兄,我看過廣東所鑄銀元,其品格比不上鷹洋,為何還要各省歸併廣東製造?”
自廣東、湖北開鑄龍洋以後,其他各省也紛繁自行設想仿照,當時各省所鑄銀元,成色、分量整齊不齊,時價凹凸不一,常常此省所鑄,到他省便不能暢通。並且各省督撫均把鑄幣當作一種財路,乃至產生鍛造多餘征象。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廷以各省設局太多,所鑄銀元成色整齊不齊、不便民用為由,號令各省需用銀元統由廣東、湖北兩省鍛造。
人洋即英國貿易銀元,又稱站人洋或杖洋,因幣麵有不列顛尼亞女神手持叉杖而得名,這是英國在1895年在遠東發行地一種銀元。首要鍛造於印度。英國在香港也曾設廠鍛造過銀元試圖擯除本洋及鷹洋。但是失利。1895年英又作第二次嘗試,首要用於對華貿易。以是彆名英國貿易銀元。此種新幣鑄成以後,在中國境內通行無阻。最後在廣東最為通行,1900年今後,北方各地特彆在東北、天津一帶也頗流行,在北方的時價常常超越中國龍洋和墨西哥鷹洋。
秦時竹笑容滿麵:“諸位請坐,我們方纔坐專列返來,傳聞季老召開總理辦公會,因而就趕來了,冇有事前通報,還望諸位恕罪哦……”世人大笑。
“總統和副總理甚麼時候返來的?事前也冇打聲號召,不然我就去驅逐你們嘛……”端坐在集會桌中心的張謇站起家子,望著兩人風塵仆仆的模樣,笑道,“這一起上辛苦了吧?”
“會已經開了兩天,遲遲不能達成同一定見,我正盼望著總統返來主持大局……”張謇想把位置讓給秦時竹,被後者笑著回絕了,“季老,這是總理辦公會,您是配角,我聽聽就行啦。”謙讓一番,張謇還是坐在桌子中心,秦時竹在中間找了個位置,左手邊是葛洪義,右手邊是財務總長梁士怡,國務院秘書長張國淦敏捷遞上了茶水和一堆文稿,悄聲說道:“總統來得倉猝,想必還冇有看過前兩天的集會記要,全數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