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們都望著沈默,等候他能朗讀一篇苦情祭文,起碼也得像徐閣老那樣皮裡陽秋,站在本身的態度上說幾句話吧。但是他們又一次絕望了……
禮畢,諸位大人的隨員,便將各自的挽幛抬出去,擺在靈堂兩側。挽幛上都有輓聯,大部分還是中正平和,以依托哀思為主。比如最顯眼處擺放的,吏部尚書楊博的輓聯‘夫生而無樹,不如有樹而死,榮而無聞,不如有聞而辱!’大略都是對胡宗憲公道的評價。
隻是明天他們並非配角,獻完挽幛後,便在堂平分擺佈立定,兩邊上都城留著幾個空位,那是給輔臣們預備的。
以徐閣老寫一手好青詞的文采,所寫的祭文天然上佳。隻是在場都是才情敏捷的飽學之士,卻能從其富麗的駢文排比中,聽出一絲絲的心虛與辯白。此中段兩句最有代表性,曰‘震九霄而應天命,情何故堪?休兵戈而哀百姓,心為之傷!”聽起來是在讚美胡宗憲的功勞,感喟他的運氣。但是一細品便能發明,前半句點出了胡宗憲功高震主、乃至招禍的啟事;後半句說出了本身為國度計、藏弓烹狗的無法。
徐渭出去以後,也不看邊上那些牛鬼蛇神,便直撲到胡宗憲的靈前痛哭起來,哭得聲嘶力竭、肝腸寸斷,邊上人拉都拉不住。
維年代日,尚饗。’
社稷災厄,自古有諸。扶危定難,賴以忠貞。
比方大理寺卿楊豫樹的輓聯:‘蓋棺亦已矣,眾口猶雌黃,一歌再三歎,鳴咽不成章,天末起悲風,蕭蕭吹白楊,抬魂竟何之,吾欲問巫陽!’較著對朝廷姑息凶手,詭計大事化小的行動表達了控告。
卻也有那憤激不平之語昭然其間。
隻見沈默神情凝重的走到胡宗憲靈前,伸脫手重撫那龐大的紅木棺蓋,未曾開口,身子先微微顫抖起來。好半天賦平複氣味,從袖中取出祭文,深深吸口氣,悲聲道:“嗚呼,痛哉……’彷彿要舒經心中的悲愴,接著哀聲吟誦道:“某月某日,故先長官胡公諱宗憲之喪。昔日麾下沈默為文以祭曰……”
就在百官真的要睡著時,俄然大門口處一陣動亂,引得世人紛繁翹首旁觀。
這位是誰?東閣大學士、胡宗憲曾經的部屬,生前的好友沈默沈紹興,也是大師心目中的苦主。
待得五位大學士出來先賢祠,院子內裡已經齊聚了都城五品以上的數百名官員。徐階等人徑直進了靈堂,也像大九卿那樣,先施禮、再獻挽幛,然後在為首的位置上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