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啊,本來此人是呆了點,如何分緣還這麼差?顧言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腦筋。
比及顧言回過神,筆下恰是寫到:“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一句。顧言觸文生情,倒是一時候情感龐大得很,又持續寫道:“況修短隨化,終期於儘。前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或許是心境盪漾,“痛哉”這兩個字倒是下筆重了些,字體也略大了些。顧言盯著這“痛哉”兩個字,微微歎了口氣,倒是冇了寫字的興趣,將筆草草擱在一旁。
話說顧言依著影象漸漸走到了族學地點的處所,這處所不算太近,足足讓顧言走了小半個時候。
顧家天然不像晉朝那樣風景,不過好歹還是有幾分底氣,現在顧家的頂梁柱,顧言的大伯恰是現在的常州通判,官不大,但是在一畝三分地上還是有些權力的。隻是顧言那父親太不著調,鬨著分炊,家分了,也敗了,本身呢,也掛了。若不是顧家感覺顧言如果一個孩子孤身在外提及來太不好聽,冇準顧言早餓死了。
這顧家請的先生是明道年的舉人,考了差未幾二十多年的進士,一向考到致和元年。卻硬是冇有考上,可謂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不過這老先生到底還是不伏輸,傳聞下次還籌算上京。
而老夫子還在用他平板無調的聲音在念:“禮為舊君有腹,何如此可為服矣?”顧言倒是有些驚奇,這先生講的這句之前,就是聞名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段講解孟子的人應當不會如何講纔是,這老先生莫非受刺激了?不過,顧言很快就將這設法拋諸腦後,不得不說,這老先生用如許的腔調讀孟子,還是很詼諧的。
也正在這時,門彆傳來一聲低咳,書院裡俄然溫馨了下來。顧言心知這是先生來了,也隨之微微挺起了脊背。
顧言歎了口氣,也不再聽課,取了些水,磨了墨,開端練起字來。這具身材本身練習的是寂靜雄渾的顏體。遵循影象,顧言寫了“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一句話,倒是寫不下去了。都說字由心生。以孟子一書的雄渾用顏體寫,自是再好不過,自是顧言本身就是個偏渙散蕭灑的人,又顛末魏晉那“越名教而任自在”的民風的熏陶。寫起這顏體,總感受彆扭。何況這前身學的顏體,寫得也至心不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