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倫點了點頭,大笑道:“這一點我有信心,我廠有這些年培養起來的技術步隊,在出產質量上我們也並不比外洋產品差,在產品格量和範圍上天下名列前茅,等新設備到了我們的出產範圍還能夠擴大一倍,達到年產純亞麻6萬錠的範圍。”
他又把氣候專家那套拿了出來,說道:“我聽氣候專家說本年我省有大風,特彆枯燥,防火認識必然要晉升起來,重視出產安然,不出火警,不出爆炸變亂啊!”
他對劉書倫和王化山兩人說道:“下一步,我們就要在質料上想體例,不處理質料的品格題目,就進步不了成品格量。總公司會想體例從法國、荷蘭、比利時和亞麻產出大國加拿大引進良種和播種技術,在我省建立亞麻出產基地,處理質料品格差的題目!”
很快,在省紡織研討所的幫忙下,濱麻廠開端停止大範圍改革。新計劃要把連接各個車間的通道裁撤,隻儲存空中門路,把本來大塊的廠房截斷,把3.7萬平方米的龐大車間變成一個個獨立的出產車間,像梳麻、前紡、細紗濕紡等車間都要獨立出來。
劉書倫對這個年青人也賞識起來,林強生冇有帶領架子,喜好和工人們打成一片,並且提出的那些改進計劃是真的為亞麻廠著想,是以對他的印象也有很大竄改。
劉書倫對原質料的品格題目也深有同感,感覺要進步蒔植技術,但是他還冇認識到將來有一天國內企業會簇擁外洋搶購亞麻質料。
王化山聽到這個動靜非常鎮靜,他衝動的說道:“這個動靜太好了,之前工廠也派人去發財國度拜候過,西方國度從亞麻的播種到田間辦理都是采取的機器化功課,產出效力高。我們的亞麻梳成率僅為45%,與天下程度比擬低了有15%~20%之多。並且,我們的亞麻強度和韌性都不敷,斷頭率多,難以出產初級麵料所用的高支紗。”
他對劉書倫和王化山重重的說道:“假定現在不做,將來遲早有一天,我們這些亞麻廠就要到外洋去采購質料,因為用海內質料出產不出好麵料來,在合作中遲早會被淘汰。”
劉書倫點頭說道:“這些個產品我們之前也想乾,可惜一向冇騰脫手來。”
64年的時候全省蒔植亞麻的縣就有48個,蒔植麵積有110萬畝,州裡廠生長到100多個,加工原莖70萬噸,出纖維達8萬噸。
劉書倫和王化山相互看了看,兩人都比較驚奇,冇想到林強生想得這麼遠,他們隻看到濱麻廠這個廠子裡頭的事情,而人家已經把目光放到將來上了,此次聯婚倒是讓人始料不及的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