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蔭,字伯寅,號鄭庵。鹹豐二年探花。他以才調出眾、廉潔敢言蜚聲朝野。左宗棠因為樊燮一事被劾時,潘祖蔭就曾主動上疏為左宗棠分辯,極力保舉左宗棠的才氣。
但是慈禧這時清楚,直接威脅大清統治穩定的是,長江流域的承平軍和黃河道域的撚軍,這些親信大患一天不除,她的統治就一天不得安寧。
自承平天國發作以來,清廷封疆大吏及府縣各官,連連失地棄城。有的府縣官員到差之所,因地當衝要或鄰近承平軍,竟躲避不前,數年不到任。
所謂“四格“是指“才“(指才調,分長、平、短三等),“守“(指操守,分廉、平、貪三類),“政“(指政務,分勤、平、怠三類),“年“(指春秋,分青、中、老三類)。
每三年考覈一次,對京官的考覈叫“京察“,對處所官的考覈叫“大計“。遵循清朝的軌製,京察時三品以下官員由吏部和都察院賣力考覈。
“大計“後的官員,按“卓異“與“供職“兩個品級獎懲。清朝對官員的考成,非論是“京察“還是“大計“都以“四格“、“六法“作為考覈標準。
所謂“六法“是指“不謹“、“罷軟有為“、“暴躁“、“才力不敷“、“大哥“、“有疾“等六個方麵的缺失。顛末考覈,被列入“不謹““罷軟“者,撤職處罰;屬“暴躁““鄙人“者升級;“大哥““有疾“者勒令退休。
慈禧垂簾聽政開端,曾經詔求諫言,潘祖蔭上疏請皇上勤聖學,求人才,整軍務,裕倉儲;敬請免民賦以紓民力。慈禧批閱後非常賞識,以為這是一個不成多得之人才,京察中將其升任光祿寺卿。
但對於方纔垂簾聽政的慈禧來講,她與曆代天子一樣,對於漢族官員特彆是統軍大員有著極大的防備心機。
此中“天下不成一日無湖南,湖南不成一日無左宗棠“就是出自他之口。
三品以上官員及總督、巡撫等方麵大員,則先自陳政事得失,最後由天子敕裁。顛末考查後,官員遵循“稱職“、“勤職“、“供職“三種品級,實施獎懲。
在清朝的政治體製中,一向對峙滿重漢輕的原則。滿族官員不但在決策中具有絕對的權力,並且占有首要職位,以保持滿人的顯赫職位。
將大哥體衰已不能勝任事情的內閣學士巴彥春、平淡無能的光祿寺卿雷以諴和操行汙下的光祿寺少卿範錄典,一概同時勒令退休。
保舉《民國武林秘聞錄》《活在流水線上的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