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奏摺,章程一共十一條,撤除規定須天子親臨的各項大典,或者派親王、郡王恭代,或者等成年親政以後,再規複停止以外,最要緊的隻要三條:
同時也跟天子一樣,能夠召見京內京外的任何官員,親身聽取政務陳述,而在此之前,太後隻能跟顧命大臣或軍機大臣打交道,是冇法召見其他臣工的。
一方麵是為了合力對於慈禧太後,另一方麵也是培植本身的權勢所必須采納的手腕。
一條是“京外官員引見”的禮節:請兩宮太後、皇上同禦養心殿明殿,議政王禦前大臣,帶領禦前、乾清門侍衛等,按例排班站立,皇太後前垂簾設案,進各員名單一份,並將應擬諭旨說明。
慈禧以此命人摘錄下來,加以簡明的註解,由內閣大學士總纂成書,再交議政王及軍機大臣複看後,抄錄成呈,作為參考。
等康慈崩逝,先帝餘憾不釋,一麵命他退出軍機,回上書房讀書,以示獎懲,一麵隻上康慈太後的諡號,神主不入太廟,是以不能象“孝全成皇後”那樣稱為“孝靜成皇後”,表示同為皇後,仍有嫡庶之分。
在東暖閣召見時,在東大牆前的雕欄上罩上一幅黃幔;在明間引見時,則用八扇黃色紗屏相隔。
誅殺肅順,不過是他複起當國所必先解除的一個停滯,促進垂簾,纔是他重掌政柄所必須實施的一個前提。
慈禧為了達到目標,可謂絞儘腦汁!
一條是兩宮太後召見“表裡臣工”的禮節,除了按期的朝會大典以外,清朝天子與大臣的交換有兩種比較常見的情勢:摺奏與麵奏。
但說到頭來,這是違背祖製的。而自肅順伏法,幾近一夕之間,言論大變,之前說肅順放肆專擅的,這時卻都在往他好的處所去想了,以為他的反對垂簾,並不算錯。
為了顯現兩宮太後聽政與曆代天子措置朝政冇有辨彆,是政權的持續,慈禧決定召見、引見臣下時,地點穩定,仍然在養心殿,隻是隔上了薄薄的簾子。
挽救的體例,就是鑒於章獻劉皇後的舊事,設法在慈禧太後尚未獨攬大權之前,先謀裁抑之道。
保舉《民國武林秘聞錄》《活在流水線上的芳華》
而臣上麵奏天子時,又分為召見、引見。召見,俗稱“叫起“,天子要商討軍國大事時,就召見禦前大臣、軍機大臣、六部九卿等官員,召見時必須由首要的官員帶著麵見。
這一點剛好也讓慈禧太後給用上了,壓服了慈安太後,特傳懿旨,命廷臣集議,孝靜皇太後升袝太廟的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