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帝封奕訢為恭親王以後,隻讓他充當一些禮節性的事情,如每年宣宗整天子(道光帝)的週年忌辰,都是遣恭親王奕訢祭慕陵。慕陵行敷土禮,並行大饗之禮,也由恭親王奕訢代理。鹹豐三年三月,鹹豐帝又命奕訢管中正殿、武英殿事,也屬閒散職務。
一月後,北伐軍再撤至阜城,很快又被三萬清軍包抄。北伐軍孤軍深切,勞師遠征,早已人困馬乏,幾近強弩之末端。
為此,他死力調和勝保與僧格林沁兩支雄師的衝突,令其合力攻剿。鹹豐四年(1854年)初,勝保所統兵勇已達三萬多人,又調杭州將軍瑞昌、山東佈政使崇恩各統所部千人北上,而北伐甲士數此時不敷萬人。
但是,跟著大清政局表裡交困,危急四伏,奕訢作為清王朝統治個人的一員,便逐步被推上了政治舞台。
恭親王站出來,奏道:“臣弟保舉兩員大將,一為兵部侍郎左將軍勝保,二為蒙古科爾沁王僧格林沁。”
奕訢讚襄軍務以後,起首儘力圍殲北伐軍。他針對北伐軍,分家鎮海、獨流二處;意欲分開清軍兵力的詭計,誇大“必須大兵雲集,四周合攻,方可一鼓殲除”。
隨後,勝保率軍將高唐團團圍住。留守連城的北伐軍,對峙到1855年3月,糧儘失守。林鳳祥被俘,3月15日,在北京淩遲正法,僧格林沁因功晉封為博多勒克台親王。勝保久攻高唐不下,前後遭到拔去花翎和撤職留任的處罰。
天京得知北伐軍得勝待援,1854年2月由夏官右副丞相曾立昌、冬官副丞相許崇揚、夏官副丞相陳仕保率軍,從安慶解纜,經河南,轉江蘇,在蕭縣西北一帶過黃河,入山東,3月31日直逼距阜城二百餘裡的漕運咽喉要地臨清城。
鹹豐得知戰報告急,從速上朝議事。卻無一人敢言。
北伐軍經協商決定派李開芳率馬隊突圍而出,急行二日,偷襲高唐勝利。距臨清僅幾十裡之遙,隻可惜救兵扼守臨清數日,見城內無糧草,軍心不穩,已於三日前南下棄城而去。如許,本來隻稀有千人的北伐軍,一分為二,權勢更弱。
承平軍的權勢一天大似一天,洪秀全既得了南京,便打發第一支兵馬攻打鎮江。鎮江的滿洲兵不發一箭,便棄城逃脫;接著承平軍又得了揚州。統領的將軍名叫林鳳祥,非常勇猛;他接連攻得安徽的鳳陽,河南的歸德,又渡黃河,占據懷慶。
“六弟······”鹹豐此時真是將近哭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