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黜陟”指的是北魏官員的升遷軌製。
沈雲輕舉酒杯一飲而儘,他湊到王瑃身邊說道:
“外鎮軍職……”王瑃聞言,眸中閃過一抹異色。
在北魏,門閥士族們深知“分則不敗”之理,如同農夫將種子播撒於廣袤的郊野,以求風雨無懼收成滿倉。
因而,北魏朝堂之上,一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民風悄悄伸展,宦海生態漸趨僵化,朝氣漸失。
王瑃再次舉起手中酒杯,一仰而儘。
“昨日聽聞吏部那邊,世家後輩列隊候官的步隊已排至來年,我本年隻怕無緣宦途了。”
“宣武帝昔日製令,世人出身,皆依家世之高低,規定出息之軌跡。於我王氏一族,作為太原支脈,本就光榮加身,更兼九姓之尊,自當遵守古製,少年及冠,便應秉承祖蔭,步入宦途。”
此等軌製之下,勤懇與出色反成了豪侈,而明哲保身、庸碌有為卻成了晉升的捷徑。世人皆知,行事則不免疏漏,唯有不作為,方能確保萬無一失。
此中一部分職位,比如“參軍”、“記室”、“主簿”、“司馬”,這些也都是有官品的職位。
雍王李欽現在權傾朝野,顛末他保舉進入朝堂的官員如過江之鯽,很多豪門後輩都擠破頭想要插手雍王的幕府。
這也不失為一條迂迴授官的途徑。
宣武帝期間的世族,比起現在已經收縮了數倍,而當年授官的官員也大部分還在,北魏朝堂養不起那麼多官。
王瑃緩緩放下酒杯,看著沈雲問道:“沈兄你身在禁軍,但是想要追求軍職?”
黜陟、幸運、九品宗正三法同時實施,這也就形成了現在北魏冗官愈發嚴峻的題目。
可即便強即將男人成年春秋從十九歲推早退二十一歲,也冇法從底子上減緩僧多粥少的窘境。
“此番安排,皆是家屬長輩的一番厚望,但細思之下,沈某心底實則更巴望如同周兄那般,投身外鎮謀取一軍職,披甲執銳,為我大魏馳騁疆場!”
想到這,王瑃端起酒杯說到:
“沈兄才情出眾,此番參與雍王選鋒定能脫穎而出,預祝沈兄月餘以後的選鋒當中一舉奪魁,飲勝!”
沈雲端起酒杯,卻如有所思。
他自幼浸淫於皇城根下,對朝堂的風起雲湧、人事更迭,自是瞭如指掌。
現在很多門閥後輩因朝中位置有限或求宦途捷徑,紛繁挑選投身權貴幕府,以署官之職為跳板,期冀通過朱紫提攜,從而獲得朝廷綬官。
官員三年一考,不以才德論豪傑,而以無過為門路。官員們隻需謹小慎微,避禍求安,便能穩步青雲官階自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