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道:“我見師叔敢不循端方,自行傳授弟子“負天絕雲”,便知師叔行事確切不依常理。”
李岩見於九音神采悲憫,想是想起了舊事之故,隻獲得:“那到底是有端方好還是冇有端方好。”
於九音道:“談笑一杯酒,殺人都會中,士為知己,血濺五步,可為俠義?”
以後對李岩道:“之前幫你疏導經脈,內力所經竅穴之挨次,力道之強弱可曾熟記?”李岩道:“已記得了。”於九音又帶著他指導一遍,直到通行無阻,才淺笑頜首:“不錯,今後勤加練習,這便是“負天絕雲”真訣。”李岩大驚:“這如何使得,這不是屬於窺天境的絕學麼?”於九音道:“這有甚麼使不使得的?掌門師兄分功法為三境,一則怕所傳非人,二則主如果怕習武之人好高騖遠,根底未曾安定便要學習高深功法,武功練不成倒罷了,落得一身病痛就不好了。鍛骨勁為底子之法,強體固本,一鍛體,二鍛骨,三鍛經脈。三者安定,內息健旺,又非偷學,為何不成煉“負天絕雲”。牢記鍛骨勁也要勤練,不成懶惰。”李岩跪倒再謝,張大通卻不曉得“負天絕雲”乃是“絕雲氣,負彼蒼,摶扶搖直上九萬裡”中的絕頂內功,但見李岩跪下叩首,也從速跪下叩首。
李岩深思半晌:“我明白了,兩劍大小相若,但是一重一輕,所能形成傷害也不等。師叔所謂內力凝實,便是指將木劍凝練為“定海”的法門吧。”於九音撫掌笑道:“不錯,恰是此理。包容內力之空間雖不能增加,卻能夠將內力千錘百鍊,降其量而增其質,待得複又充盈竅穴,其能力已不成同日而語。但是此時內力即出,經脈也須有接受之力才行。”
這一段故事李岩是聽過的,便道:“為主君儘忠不吝家身,當為俠義。”
於九音哂笑道:“你錯了,我本就有傳人武功之權,你又有學此武功之機遇,我傳你又有何妨。如說守端方,不敢說天下,起碼淩雲山上也冇有比我更看重端方,更守端方的人了。你可知端方的首要性?”
不待他答覆,接著道:“若荊軻隻是感於燕丹厚待而不吝身刺殺秦王,也不過一個刺客罷了;若荊軻是為了抵擋暴秦而刺殺秦王,其行可稱俠義。畢竟隻是存於故事傳說中的人物,誰也不知他當時心中所想,以是也不能就鑒定俠義與否,你明白了麼?”
二人回住處持續打坐習武,第二日卻聽得張敬誠一行已被罰去歸雲洞麵壁思過了。歸雲洞位於淩雲顛峰,號稱“雲之歸處”,極是酷寒,此處麵壁,算得極重的懲罰了。想是於九音師叔所言非虛,他乃是極看重端方之人,同門挑釁私鬥傷人已冒犯門規,他若想脫手經驗的確是舉手之勞,卻仍然上報掌門,依門規措置,以根絕私鬥傷人之風,以後同門弟子中常常呈現的挑釁私鬥公然少了很多。李岩將於九音行事之後果結果思慮一遍,又連絡他當日所言“端方”與“俠義”之辯,又有了較深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