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本來冇推測會有人留下來。待他昂首一瞧,進言者是議郎吳碩之時,貳心中的火氣當即就平複了下來。這一來是因為吳碩潔身自好從不與李傕等報酬伍,二來劉協本人的脾氣比較暖和,就算一時氣惱發個脾氣也不會暴戾到殃及無辜的程度。因而麵對吳碩的進言,劉協無法地長歎了一口氣道,“朕也知眼下國庫空虛。隻是本年司隸糧食絕收,饑民四起,朝廷又從哪兒去征糧?”
能夠說劉協現下雖隻要十四歲,但這十年來顛沛流浪的經曆,卻讓他的心智遠較同齡的少年要成熟很多。是以就算明知隻是李傕等人手中的提線傀儡,劉協還是以矗立的身姿端坐於朝堂之上,並以沉著的目光看著底下的內侍將米、豆各五升倒入大鍋摻水熬煮。
“比方冀州袁紹。”吳碩低頭點穿道。
未幾時的工夫,一陣清甜的穀物香味便滿盈了全部朝堂。在場的內侍近臣聞道這股誘人粥香無不伸長了脖子探頭張望。要長安城已缺糧數個月了,莫說是底下的布衣百姓,就算是公卿大夫這會兒也免不了個個麵帶菜色。乃至就連劉協本人在內侍開鍋的那一刹時也忍不住偷偷嚥了口唾沫。
“借糧?問何人借?眼下京師大家麵帶菜色。朕又能去那兒借?”劉協微微蹙眉苦笑道。
吳碩見劉協為缺糧一事長歎短歎,心想天子雖幼年卻心繫天下百姓,實乃可貴的明君。身為大漢之臣,理應挺身互助為君解憂。故吳碩當即躬身進言道,“恕臣直言,陛下可暫借些許糧草以充國庫。”
麵對近在天涯的“人相食啖,白骨委積”慘象,身為一國之主的漢帝劉協判定地下旨開倉放糧,並指派侍禦使侯汶主持為饑民煮粥佈施,以期能救一人是一人。但是一個月了,長安城內饑民並冇有因朝廷的賑災而得救,相反每日還是有大量的百姓因得不到食品而餓死。
吳碩見劉協對袁紹一副顧忌的模樣,心知天子還在為袁紹欲立為新君一事而活力。但這類事乃天子陰私,隻可領悟不成言傳,以是吳碩便換了一種體例向劉協解釋道陛下莫要擔憂。袁紹會拒不該詔。隻要朝廷封賞袁紹一個爵位,其自會向朝廷上貢糧草以謝龍恩。畢竟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顏麵擺在那邊。”
而此時的劉協則忙不迭地從案牘上的一堆奏摺中找出了袁紹的那封奏摺,取出玉璽,慎重其事地蓋上了大印。當然此時的劉協並冇有重視到,在袁紹一長溜的保舉名單當中有著一個與他同齡的少女太守——蔡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