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1頁/共5頁]

究竟上,要不是袁紹自主稱帝,崔琰或許已經向其進言讓河北四州學習東萊開科取士。畢竟袁紹的前提比蔡吉更合適推行開科取士。但現在說都晚了。奉劉協為周天子是一回事,自主為帝顛覆漢室是另一回事。眼下的崔琰彷彿已將重視力轉到了新統治者身上。

蔡吉讓夫君替她對答的做派雖有些出乎人料想。但在崔琰看來,這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治學態度,印證了蔡吉誠篤的品德。以是崔琰並冇有是以小瞧蔡吉,而是順勢扣問起了曹丕對韓詩的觀點。

但眼下是亂世,多年的混戰讓各地州牧盤據成了一方諸侯。蔡吉在其轄地的權勢堪比一國之君,其推行開科取士天然是通暢無阻。反觀朝廷卻勢弱得隻能伸直在許都仰人鼻息。就算照葫蘆畫瓢也學著開科取士,所獲得的人才終究還是會落入曹操囊中。更何況不管是世家還是豪門都更情願就近退隱。由此可見,繼蔡吉以後,一些有見地的諸侯也會學著開科取士,用以招納人才,消弭太守的保舉權,以求穩固對轄地的節製。

回過神來的崔琰撫須笑道,“齊侯真乃當世班姬。”

“不過是舉手之勞,孤可受不起如此大禮。”蔡吉趕緊伸手扶起了崔琰道。

噢,此子就是齊侯之夫?——聽罷蔡吉的先容,包含崔林在內的一乾學子齊刷刷地都將視野轉向了曹丕。就連崔琰都忍不住多看了這位曹二兩眼。接受著世人或獵奇,或玩味的目光,曹丕不動聲色地替蔡吉證明道,“齊侯所言非虛。”

當夜崔府宴席之上,崔林等人更是抓緊機會同東冀州的實權者套近乎。蔡吉也由此得知,那三個在崔府肄業的學子都是冀州人,彆離是楚子雲、譚秀、謝燦。崔林四人眼下雖名不見經傳,但能拜在崔琰門下的學習的學子必有其過人之處。崔琰在後代以長於相人而聞名。傳聞崔琰與司馬朗交好。有次見到司馬懿,崔琰便對司馬朗說介弟聰明賢達,剛斷英拔,大抵不是你比得上的。”司馬朗一向不覺得然,而崔琰每次都對峙這個說法。終究汗青證明崔琰的批評是精確的。以後涿郡人孫禮、盧毓入軍府,崔琰又批評他們說孫禮通達、光亮而狠惡,剛正、繁複而判定;盧毓廉潔、機靈而明理,曆儘折磨也不撤退,都是能任三公的賢才。”成果孫禮、盧毓厥後還真承他貴言做到了三公。至於崔林更是“大器晚成”這句成語的仆人公,在魏明帝時成為了司空。以是宴席上蔡吉風雅地向四人包管,隻要他們去東萊,就必然會為其安排一官半職。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