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時來運轉遇苗家[第1頁/共5頁]

第一次天下大戰後,中國糧食、油料作物出口激增,廣東販子以及住廣東的外商洋行大班紛繁北上尋求貨源,苗世遠主動同他們聯手,獲得了他們的信賴。剛合作時,有一年氣候非常,花生歉收,生米代價驀地上漲。而此時廣東客商提早預定了期貨,若按條約業事,苗家喪失慘痛。但是苗世遠判定做出決定,仍按條約業事,喪失由恒聚成全包!這筆買賣是賠定了,細算下來苗家即是白乾兩年。但如許做的成果是,恒聚成在糧油業的口碑一下子就樹起來了。而後,廣東客商做買賣已非苗家不成,生米買賣完整被苗家把持。苗世遠厥後還創辦了麪粉廠、紗廠,其先租後買的魯豐紗廠改名為成大紗廠,即明天的國棉一廠。

“腕錶天然是兄弟家的,自行車我也見過,羅三爺家的二小子騎過,一大一小倆輪子緊蹬遝,倒也是個成心機的玩意,這縫紉機是個啥物件,莫非能夠縫衣服。”

受第一個糧棧勝利的鼓勵,1906年,苗世厚和榮仲森決定以索鎮恒聚油坊6年的紅利4000兩白銀作底金,在濼口再開一家恒聚和糧棧,由苗世厚任經理,苗世遠任副經理。今後,兩個糧棧互通訊息,相互共同,在合作中始終處於無益位置,幾年間苗家又贏利5000兩白銀。1910年,又以這5000兩白銀作底金,在濼口開設了苗家獨資企業公聚合糧棧,由苗世遠任經理。這是正值辛亥反動前夕,時勢不穩,合夥的榮、鄭、楊三家怕糧棧蒙受喪失,要求散夥或退股。經協商,索鎮的油坊歸榮家運營,濟南的糧棧歸苗家運營,同時退還鄭、楊兩家的股金和分紅。為了便於運營,苗家撤消了恭聚和與恒聚和糧棧,隻儲存了濼口的公聚和糧棧,同時於1911年在濟南火車站四周開設了恒聚成炭棧。這是,濟南的買賣中間已經從濼口轉向了商埠,苗家抓住這個機遇,於1912年在經一緯四路建了30間停業樓,又將炭棧改成糧棧。由此,苗家的糧棧買賣進入了光輝期。兩年後,苗家的糧棧贏利近50倍!苗氏由此登上了濟南糧棧業霸主的職位,並在長達22年中獨攬廣幫生米買賣。

“四弟,休得無禮。還不為為兄先容一下。”

苗世遠為人刻薄,頗善交遊,事情非常勤懇,傳聞每天天不亮就坐著車到工廠巡查,逼到部下人不敢懶惰。他病逝時,送葬的步隊從緯十二路一向排到緯二路,在桓台故鄉也是同時出大殯,就連當時的政要汪副委員長、陳公博等人都送了花圈。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